(1)《轉換思維》
不知道對別人造成的傷害,其實就是對自己造成了傷害。
隨緣是福,
執著是禍。
在一個人或事情上,只要你過分地去想像, 你的五蘊就開始工作。
當你想進去想不出來的時候,就叫“五蘊遮障”,遮障住你的智慧。所以對任何過去的人或事情,只要想過五秒,就叫雜念。
如果想得已經鑽在裡面出不來,那就叫“精神障閉”。
所以師父希望大家對過去某個人的感情,或對某一件事的擔心,或對往事的情懷,都不要過分地去想,否則你就會被“五蘊所困”,很難照見“五蘊皆空”。
舉個簡單例子,你認為一個朋友很好,你曾經愛過他,你想起他,心中會有內疚感、慚愧感,還有想傷害自己和恨自己的感覺。
因為你想過五秒了,你就會在想蘊當中出不來。因為有想蘊,會引發你的受蘊和行蘊, 你會想到過去與他的感受、一些行為和在你深層思維中的意識,你就完全被五蘊(色受想行識)所障。
再舉個例子,某一件事情讓你很害怕,越害怕越要想。由這件事情,會引發你對這件事物 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 由“想蘊”而引發的恐懼感。萬一這件事情發生了,對方會有什麼樣的行為,這個想蘊就已經造成對你的精神傷害。
然而讓你在意識方面,因為你的雜念和恐懼 造成你對自己精神的傷害和憂鬱,進入“意識蘊”。這就是被五蘊所障。
師父把五蘊解釋給你們聽,就是讓你們要放下過去,因為任何舊的、過去的雜念都會傷害到你的心靈。舊的必須捨去,新的境界才會擁有。這就是“過去不可得”的真正涵義。
“心靈法門”就是心靈“解脫之門”。感恩觀世音菩薩。
師父讓每個弟子必須鍛煉意識,轉移思維, 勤修苦練,圓成佛道。
(師父提醒你們,如果在看此文時,已經在想到某一個人或是某一件事,請馬上鍛煉轉換意念。)
(2)《知一切為空》
學佛人應該用我們的智慧之心,誠實做事,誠信待人,用你的真心去感動別人。
經常懷疑別人,就會自己心虛。不懷疑別人, 自心會得到安定,這樣就能醫治自己靈魂和身體的疾病。
有些人的心靈創傷,為什麼很快能走出陰影, 而有些人卻走不出來呢?
想不通,走不出,就是對某一件事情的執著不放,沒有挖掘自己內心的寶藏,這個寶藏就是你內心的智慧,那就是“實證之心”。
實實在在相信菩薩,淨信菩薩給我們智慧。 有智慧,才能證悟這個世界的空性;有此心,才會有此德,這樣才能啟發你的“實證之心”。
面對現在很多感情的痛苦,要學會懺悔。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最後,痛苦和煩惱在時間中融化掉。
其實受苦,就是一種感受。我們小時候 受的很多心裡壓抑、很難受的苦,這些感受早就忘記了,其實這些苦是白受了。
知人間一切為空,
行一切善事為功。
合一切感情之痛,
一切苦融化放鬆。
當你眼裡看到不喜歡的人,自己要學會佛光普照自己全身,這就是“金剛罩”。
當你說錯話的時候,學會用“定”控制著你的全身,等一會兒智慧生出,再說話。當你焦慮煩惱的時候,拼命“行善事”“做功德”, 會化掉你的煩惱心。
恨一個人,心中就會漏一點功德。正信正念, 心中多為別人想就會無漏。
精神好,身體好。胡思亂想,神要跑。身要慧,命要慧,一體雙修兩種慧。精神智慧就充沛。
人最怕的是“神漏”,就是精神上分心。師父教你們一個方法:精神一分心,跪拜念心經。 把煩惱告訴菩薩,請菩薩賜給你智慧,賜給你正能量。你很快就會想到辦法解決。這就是菩薩賜給你的正能量。
大智若愚快樂多,
斤斤計較煩惱多。
一碰生氣瞋恨多,
感情失意波動多。
現今修心慈悲多,
過去夢幻泡影多。
現在放下幸褔多,
未來修成般若多。
(3)《功德要圓滿》
不肯承認錯誤的弟子,那是心裡有缺陷的, 因為他害怕自己心中的陰暗面,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這樣,他心裡的陰影就會永遠留在他的心中。
所以學佛人,要勇於承認自己的缺點。懺悔是光榮的,承認錯誤是理智的;遮掩自己的缺點,那是道德不全的,是把自己煩惱和痛苦 永遠遺留在自己的心中。
不願意暴露自己的活思想,就會永遠生活在 自己的私心私欲當中,所以別人會覺得你很假,你會失去更多真誠的佛友。佛法稱之為“無法自度苦厄”。
人生的錯誤像門檻。跨過了自身的心理障礙, 放下了,就是你過了門;跨不過去的就是坎兒。
廣種福田,行善積德。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
消除業障,三寶皈依。
普度眾生,心佛合一。
功德要圓滿,不圓滿的功德,那就是有漏。
悲智雙運般若換,
福慧雙修能圓滿。
一個人不怕做錯事,就怕不改。
明心見性,一般靠自己很難看到本性,需要靠高僧大德不斷地提醒,這就是為什麼要師父。 沒有師父的孩子像棵草,有師父的孩子像個寶。
不開智慧增煩惱,
人間聰敏全部拋。
想通放下煩惱跑,
清淨解脫有福報,
功德圓滿最重要。
法布施,實際上就是持戒、行善、念經、禪定、止觀、弘法的綜合體。弘法度眾,有我相,一定會迷失方向;時間一長,就會增加我慢、我執。
懺悔業障最重要,
業報成熟早知道,
扭轉厄運除迷糊,
遠離輪迴離三途。
業障重,智慧跑。
業障無,菩薩護。
善巧方便度眾生,
錘煉智慧慈悲根。
(4)《邊悟邊修》
學佛的人,首先要加強道德和性德的培養。 知識和行動要一如。
只會講理論,沒有行學佛的實踐之路,並不是真正的與佛相應。就等於一個會燒菜的人, 嘴巴說得一套一套的,但是他從來沒有燒過菜,再怎麼樣說也不是一個好廚師。
知識好比地圖,
實踐好比登山,
明師好比導遊。
只有正確的路線,在導遊的指引下,才能避開一路上所有的陷阱,順利地登上頂峰,你才能一覽究竟真諦的佛光。
學佛沒有師父教,
猶如看病不吃藥,
修心為己心眼小,
錯解佛法成不了。
學佛要邊悟邊修,邊解邊行。你到底理解佛法多少,你到底從實踐中體會了多少,這是對自己和對別人生命的一種責任與解脫。只有知道自己的業障重,才能瞭解眾生的業障,才能幫助他們除去業障,找回智慧。
學佛人經常說,自我解脫難,幫助眾生更難。 而我們就是不但要自己解脫,更要用“悲智雙運”來慈悲眾生,用智慧來救度眾生。
學佛就是要救度眾生,對眾生要學會“懺悔”,對眾生要懂得“福慧雙修”。
什麼叫究竟的真諦?佛陀告訴我們,用智慧的利劍,破除眾生的無明。
知行合一無上妙,
三輪體空境界高。
福慧雙修就是好,
真修實修進佛道。
(5)《妙心放下》
現代人說,一個人的思維和想法正確,實際上就叫“思路明白”,就是他對這個道理很明白。
“思路明白”的人,他看問題是看在心裡,不一定說。他首先會想,這件事情他說了之後, 會產生什麼後果。如果能幫忙就幫,不能幫的,他看過就忘了。因為在這世界上,太多事情,不是你想看就看得懂的,不想不看,這就叫“不動因果”。
一看就煩是眼障,
一聽就煩心不剛,
一說就煩是口髒,
一想就煩是業障。
學佛後,要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非禮勿視。就是讓你覺得“不是正道的、正能量的人和事”,就不要去看,去聽,去說,去動。因為你心一動就會煩躁。
學佛的路非常長,但是你可以沿著這條正道 每天堅持走一點,這就是每天在修心。
別人願意怎麼做,那是別人的因果。在你成就自己“道果”的時候,你必須少看,少聽,少說,心少動。先自修,才度眾。
不哭不笑是凡人,
能哭能笑是常人,
常笑少哭沒有恨,
哭笑放下有善根,
看破哭笑彌勒成。
在這世界上,很多事情你說不通,寫信能看懂;很多事情寫信不能寫,但是你可以通過別人去說。只要能把這個事情解決了,就叫“妙心”。你只要能讓這個人把本性流露出來, 讓他學佛了,這就叫“妙心”。
不管用什麼方法,只要讓他擁有“慈悲心”, 肯學佛,願意出來幫助別人,你已經在修“慈悲實相”。
學佛人經常說,看因果。學佛人要注意學佛不是學給別人看,不是說給別人聽的,是你的心真的要放下,是你的意念真的要乾淨,是你的口永遠不去造惡業,你這就叫“證悟”。
證悟自己的佛心,
觀照自己的良心,
擁有自己的佛性,
行深自己的本性。
能斷除煩惱好好學佛,就是一門精進。斷煩惱,不是一下子斷得了,是從淺入深,先斷掉一個煩惱意念,然後你再斷兩個煩惱心,再慢慢想通,斷掉三個煩惱障。徹底開悟了,才能把所有煩惱全部斷掉。
想一想有什麼事情可以想不通。過去太多事情,想得通也過了,想不通也沒了,過去的全斷除了。先去除過去的煩惱,再放下現在的煩惱,這就叫“徹底放下”。
每日行善把心開,
放心度過一切災,
用心越過每個害,
學佛無心無罣礙。
(6)《忍辱精進》
學小乘佛法,清淨個人戒持力。學大乘佛法, 重在論心不論事。
學佛人首先要守戒,然後再利益眾生。要消除自己心中的障礙和煩惱,和眾生一起離苦得樂。
救度眾生正氣浩,
忍辱首要境界高。
若行大乘菩薩道,
金剛不怕火來燒。
學會幫助眾生,實際上就是在修忍辱,因為當你在幫助別人時有時會遭到諷刺、挑剔、不理解、懷疑,甚至謾駡,你全部都要忍辱。只有學會忍辱,才能救其慧命。
忍辱之人,威儀莊嚴。
普行善法,攝受眾生。
現在這個世界,人沒有忍辱心,很難在社會上存活。因為現代社會自私、妒恨、妄語充斥著這個社會,所以你必須學會忍辱。
心善一切善,
心惡一切惡。
心動雜念動,
自私心機重。
忍辱猶如一棵樹,根深葉茂,它能茁壯成長。 不能忍耐的人,會被別人看不起,並更容易遭譏諷、懷恨、誣蔑、毀謗。
能忍之人是聖人,
守戒之人是善人。
普度眾生菩薩根,
看破五蘊有佛根。
我們在人間,要守戒,要度眾生,更要用觀世音菩薩的妙智善巧,救度更多有緣眾生。
眾生本是未來佛,
洗淨心靈見佛性。
學佛忍辱不忘本,
入世度眾找佛根。
(7)《放得下 解得開》
人最大的劣點就是騙自己,並喜歡找一個理由,讓本來不如理不如法的人和事,在自己心裡覺得過得去。這就像是有些人,以為自己做的事情是如理如法的,最後做出來的事情的結果 卻是非法的。
學佛人要遠離三個“不”:1. 不執著 2. 不攀緣 3. 不行惡
“不攀緣”可以去除貪瞋癡,“不執著”可以自空無礙。放得下,“心解得開”。“不行惡”的人,必行善;可以廣結善緣,眾善奉行。常行善者,就是“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不問是非在人間,
徹悟無常莫等閒。
人間行佛般若道,
勸醒迷途菩薩靠。
學佛人要認識到自己的“心性”,知道自己哪些不能做的一定要“謝絕”;知道自己哪些經不起誘惑的,就要“遠離”。
認識自性,
找到本性。
既然知道一切都是空性,首先要做到心中無是非。人間的是非都是因緣,只是一種緣分, 而且是虛幻不實的。就猶如,給你一筐金銀首飾,你一直在裡面想找真的黃金首飾,當別人告訴你在裡面沒有真的,全是假的金首飾, 你為什麼還要找真的呢?
菩薩已經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全部都是虛幻的,但是我們還在人間這個金銀首飾的大筐裡,拼命想找到真的東西,以為找到了金子就可以永遠保存著。其實一切都是幻境,假的地方怎麼找得到真的東西。虛幻世界,全部都是一個人來,一個人走,沒有一樣東西是可以帶走的。
所以要學會常懺悔,聽菩薩的話,做到“三守”:守戒、守心、守意念。
守住自己的戒心,意念認識到這個世界全部都是空的假的,是虛幻的,你就會不思善不思惡,遠離一切“顛倒夢想”。
對因果的理解,代表一個人的覺悟程度。理解因果絲毫不爽,懼怕因果,你就不會去造惡因得惡果。
有些人做事喜歡先做再說,等到結果來了再痛苦。過去的年輕人,在結婚前從來沒有好好考慮過婚後的情況,只是看到當時的情感。其實那也是一種虛幻。後來又吵又罵,覺得對方變了一個人。實際上就是當時我們滿腦子 都是自己的“識蘊”。認為對方“一定會對我好”,認為一定會怎麼樣,其實就是這些“想蘊”,當時在你的八識田中,使你根本看不到對方的缺點, 當然更不懂“無常觀”。
這就是為什麼愛情會讓你的智商變成“零”。
只有用智慧菩提去化解這些愚癡的心,你才能隨緣“解脫自己”。
虛幻恰似人間緣,
無常變化使人倦。
哪有緣分千年好,
善惡相報緣沒了。
(8)《心念為根》
小人以利為己,
凡人以名為榮,
聖人以榮為眾,
菩薩以色為空。
學佛人要學會和自己內心對話。比如,我今天做錯了什麼?我今天的意念裡有骯髒嗎?我這樣做對得起自己良心嗎?我有沒有懺悔?
這樣你才能看到你的內心世界。這樣你才能知道你的“自性如來”本性還在不在。
修心不在於形式,在於你的內心世界。
心到意到情緒到,
控制情緒學佛道。
遠離三途心念無,
念念無念超脫乎。
修心猶如修一輛車的機器。你不把車蓋打開, 怎麼能看得見裡面機器的好壞。你今天看不到你的內心世界,你怎麼樣來修你的心。
人只要一動“邪念”馬上手忙腳亂,神志不清,心慌意亂,這時你的“心態”遠離了“理智”,就遠離了佛法。
造孽就是沒有覺,
雜念太重怎麼學。
修偏就是沒有悟,
正知正見心念故。
要記住,人是靠著“心念”活著的。心念就是你的理念。“理念”就是你理智的念頭。 “理智”的念頭 靠著“心智”活著。
如果你心裡沒有“智慧”,就是沒心智,你就不會想出“理智”的念頭。所以業障重的人,追根尋源,就是“心念障礙”。學佛人的根源,是在於你的心。佛法界講“直指人心”。 修心修行,心為主,行為輔。
至高無上是心念,
起心動念就是業。
心中罣礙煩惱現,
遠離心業般若見。
骯髒的語言,骯髒的思維,才會產生你骯髒的行為。
心念一錯起瞋恨,
墮落放縱後悔恨。
人間苦樂有幾何,
證悟佛性法喜樂。
(9)《以佛心 印凡心》
其實人在修心前,根本不知道自己人生活著的 真實意義。只有在學佛後,境界提升,才知道應該看清這個“苦空無常”的虛幻世界,從而達到“借假修真”的目的。
我們應該在人間用一顆佛心幫助眾生“解脫苦難”“修心修行”,學習偉大的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度一切有情眾生。
菩薩偈
人傷我痛是吾心,
慈悲喜捨是心經。
廣度有緣是使命,
學佛學捨學觀音。
人只有一顆心,但這顆心被污染了,就變成了無數顆污染的心。一心一意才能做成一件事情,而我們現在一百個人百人心,一千個人千人心,連自己都有三個心,所以做哪件事情 都不能正確地去做好。這就是為什麼要“修心”。心歸正,心歸一,心佛才能合一。
心發菩提願,
身作菩提心。
五蘊乃虛幻,
假合修真空,
行深佛法弘。
人的一顆玻璃心,一碰就碎。一顆玻璃心破碎,變成了千萬個玻璃心碎片。你的心就變成了無數個破碎的境界。一照見任何的人和事, 心中就產生千萬個煩惱的人和事。這就是為什麼別人傷害你一次,你會想不通,然後回家再傷害自己幾百次。這就是為什麼人一碰到事就說 “煩死了”。
師父要求你們,要轉換思維,遠離煩事,因為再煩的事也會過去;“以佛心,印凡心”; 多做功德,提升境界。
想不通是暫時的,苦難是短暫的,煩惱是正常的,要去除貪瞋癡,這才是必須的。
心中常念觀世音,
有緣眾生應度盡。
發心相印菩薩行,
誓以佛心印凡心。
(10)《因地發心》
今生的苦難是宿世惡業的果報。只有佛法讓我們念經修心,給了我們改過自新、重塑生命的機會。
苦難就是人生的增上緣,也是我們修心學佛的入門因緣。
在這個世界上,有人要遭受到很大的苦難和痛苦,他們才會想到要改變,才會開始修心。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吃了大苦頭,經歷了一場大禍,把他們本來富裕健康、美滿幸福的生活完全打碎,這時候才想到修行解脫。
吃喝玩樂逍遙過,
人生無常突遇禍。
還怪人生沒法過,
自因自果闖的禍。
但世界上的事情,都有兩方面。正因為我們人生的苦難,給了我們人生的轉折,才懂得怎樣來解脫。通過學佛來改變自己,才會去尋求佛法,不會讓自己在人間墮落。
過去我們沉迷在“財色名食睡”的享樂中, 並且無明地造著無邊的惡業,有幾個人能夠在造業中醒悟?
只有學佛後的證悟,告訴我們,人生無常,世態炎涼;只有聽聞佛法,借假修真,才能脫離苦海,得到真正寶貴的人生。
學習菩薩因地發心,
生命慧命重現光明。
拋開欲望點石成金,
心佛合一明心見性。
(11)《無相無住》
學佛了,就要做好多多行善的準備,多多積功累德,其實這就是在修資糧道。有了積功累德行善的基礎,逐步放下“我相”。根據自己的因緣、發心、願力、根基,從而慢慢地脫離我相,實證“諸法空性”。
行善積德是常態,
學佛助人不罣礙。
貪圖福報變小愛,
三輪體空才應該。
讓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全部多念經、多聽多看白話佛法。這樣就等於在你的六根植入了 更多的佛法的教育。
每天腦子裡想的都是“佛法”,心裡就會擁有“佛法常住”。讓那些人間的私情、雜念, 在你的本性當中“無所住”,這是第一步。 然後做了善事,經過努力學佛,心中放下自己所做的善事,這就是進入佛法的最高境界 ——“無所住心”。
因緣而生人間道,
因緣而滅人間理。
甚深微妙佛法義,
人間真道四聖諦。
學佛人要控制好自己的意念。著相行善,總希望有回報地行善,念念不忘自己的功德,這樣對你的心淨就會有所阻礙,變成有漏功德。
沾沾自喜行功德,
有漏功德變善德。
無相無住積善德,
善行善念圓功德。
佛菩薩雖度盡一切眾生,佛菩薩卻認為實無一眾生可度的高境界。就猶如一個母親,做完了所有的家務,但卻說自己沒有做什麼,一點也不罣礙。
這就是有漏功德和功德圓滿的分別。這也就是為什麼,有時候善事可以變為功德,有的時候變為福德,因為一個是無漏,一個是有漏。
緣聚則生,緣滅則亡。
世間萬法,生滅不已。
夢幻泡影,諸法無相。
去除一切之相,最後連“空相”都要去除, 才能解脫自身的煩惱障,進入“無相法門”。
不思善來不思惡,
無所住心行功德。
世間萬法唯心造,
離空無相境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