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2021.3.2-2021.3.29 師父讲述于观音堂开示大合集

[复制链接]

1754

主题

2384

帖子

30万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06775
发表于 2021-4-25 22: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讲述.jpg

2021.3.2-2021.3.29师父讲述于观音堂开示合集
 
 
 
 
 
 
 
 




何处惹尘埃

要学会调伏自己的身心,调节自己的心情,修忍辱波罗蜜。世间一切都会过去,如同过眼云烟。就像沙滩上的脚印一样,当你走过沙滩的时候,留下了你的足迹,当你再回头的时候,一阵海浪把你的脚印全部打没了。人活一生,要心胸宽广,每一天都要用智慧冲洗自己内心的毒素,不要让自己内心贪瞋痴的毒素污染自己的灵魂。每一天心中都要充满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和救度众生之心,让自己的灵魂保持清净。

大家要知道,拜师实际上并不是拜师父,而是拜伟大的佛陀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慧的佛道。菩萨要你们守住戒律,你们今天学佛,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因为要改变自我,就不能再像过去一样颓废,就不能自暴自弃。你今天要想得到别人对你的尊敬,首先你要自己尊敬自己,给自己一个空间,不要走偏。学佛学法一定要昂首挺胸地往前走。你们现在有师父,最好跟着师父好好地往前走。明白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不可得,这也是苦空无常的宇宙真理,并且永远不会改变。

师父经常跟大家讲,人的烦恼就像六祖慧能讲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人本身就是空的,来到人间,脑子都是空的,是后面那些世间现象装进了我们的思维中。如果装的是好的,你的心就好;装坏的,你的心就不好。“明镜”,就是指你的心像一面镜子一样,希望你们每天拿着这面“心”的镜子,照见五蕴皆空,去照那些善良的、慈悲的、好的东西,那么你的心中就拥有了善良、慈悲、好的东西。如果你今天去照了尘埃,那么你的心就拥有尘埃。如果你的心本来就没有尘埃,那你去哪里惹尘埃?举个简单例子,单位里几个同事正在争吵,你这个人什么事情都不喜欢管,你怎么会有烦恼?你怎么会去参与到这种自私的烦恼之中?所以师父告诉你们,没处惹尘埃。

要懂得,在人间不要太介意别人对你说什么。学佛人心中有佛,人间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希望大家管好自己的内心,多去帮助别人,不要介意别人说些什么,自己内心不要被外尘扭曲是非。有些人布施是要看人的,说话也喜欢看人,好话只对自己喜欢的人说,不好的话专门用来去骂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人。这种人心中就是杂念怨亲,不憎恶人,每天活在瞋恨中,对那些坏人没有自己的辨别和感觉。菩萨的慈悲是人伤我痛,今天哪怕你是一个恶人,我也要救你,今天你是一个不好的人,我能救你就救你。世间有很多人一边在救人,一边在自救,这种人就是世间的自在人。

很多学佛人在对别人有不好的想法、在自己有偏见的时候,还以为自己在思考,还以为自己在拯救世界,还以为自己说的这一套能够让别人理解。你们去看,很多人说话说不清楚,他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讲得很快,他觉得自己讲得很好,但是讲完之后,对方眼睛懵懂懂地看着他,因为没听懂。但是你去问这个说话的人,他一定认为自己全讲明白了,这就是因为人的意识不一样。

希望我们学佛人要永远看到希望、看到光明,要活在自在和超越现实中。如果你经常想到自己以后会好,未来会更进步,一切会越来越美好,实际上你就是在学佛中超越了自己,你就是修的出世法。法师之所以能够出家,是因为他们超越了自我,人间的烦恼、人间的名闻利养,这一切他都不要了,他放下了,他才得大自在。

要学会宽恕众生,无论他有多坏,或者他曾经伤害过你,或者他曾经通过别人伤害你,你一定要学会放下,你才能真正地快乐。如果每一天你都活在嫉恨别人中,你会越活越嫉恨,越活越痛苦。师父告诉你们,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很痛苦的,你想在这个人间寻找永远的不痛苦,那只有出离这个世界,只要在六道中轮回你永远会痛苦。

—— 讲述于观音Tang 摘录日期 2021-03-29

 
 
 
 
 
 
 
 

勤修定力

要在弘法中增加福德。师父经常跟你们说,一个人学佛是要有福气的,没有福气的人很难有机会听闻佛法、修学佛法。很多人天天还在吃喝玩乐,在浪费时间,他们怎么有福气听到佛法?当他们苦恼的时候,他们是没办法得到解脱的。就像很多年轻人,在谈恋爱痛苦的时候,他们只能到网吧在网上消磨时间,以减轻自己的痛苦,这就是因为他们的福德还不够。一个人的福是怎么来的?帮助别人,广结善缘,就有福气。德是怎么来的?尊重别人,不撒谎,好好地和别人交朋友、帮助别人,好好地为众生服务,你就会有道德。这些都是学佛人无形的助缘力,是没有形状的,是看不见帮助你的力量。

学佛人会得到很多人对他的帮助,不学佛的人就很难有这方面的帮助。为什么?通常来讲,不学佛的人比较自私,只知道为自己考虑,根本不会主动想到要去帮助别人。所以说,一切都是你的心造成的。你能够用心去帮助别人,你就是个善良的人。你每一天帮助别人一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你就有三百六十五个光亮点和善良点,你就是一个善良的人。如果你每天做一点坏事,累积成恶,你就是个恶人,你的心怎么会干净呢?

修心就是要把自己的心修干净,这样外面的邪思邪见和不如法不如理的事情就不能到你心里来控制你。就像一个人从来不吸烟,别人来叫他吸烟,他也不会去吸。如果你经常想吸烟,或者偶尔会抽一支烟,一旦有人送你一条香烟,你很快就吸上了。所以,如果我们心中无私,天地都会很宽广,外邪也不能入侵我们的内心世界。

学佛人要勤修定力。定力是什么?就是不管来了什么苦和难,都有定力,不被所见所惑所扰。你今天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不一定是真的。别人告诉你这个人好、那个人不好,即使你眼睛看到了,也不一定真实。一个有定力的人,会用智慧从内心去感受这件事情的真实意义。

举个例子,别人说你的爸爸或妈妈怎么不好,你自己回家看到了爸爸,想不通爸爸怎么会做这件事情,爸爸为什么这么做。别人告诉你:“你爸爸在外面捡别人扔下的东西,因为你家里条件不好。”你回到家一看,爸爸真的是把捡来的东西拿出来在家里用,你心里会很讨厌父亲:“父亲,你为什么要在外面捡东西?你为什么给我丢脸?让别人看见太丢脸了。”其实父亲是想节约,捡点东西给家里用,或者把它卖掉,然后多一点钱来养活你。

父亲的父爱,母亲的母爱,那是慈爱无疆。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为我们的成长付出很多,我们小时候没有什么感觉,现在长大学佛之后才知道父母的不容易,才知道感恩父母。就像师父现在为很多弟子想到、付出很多一样,但是很多弟子根本没有感觉,只有等到你们觉悟的那一天,你们才会体会到师父现在的教导是多么的难得和珍贵。有时候我们眼睛看见的,都不一定是真实的。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恶,也不一定是真实的,所以菩萨让我们要用智慧来理解自己看到或听到的事情。

师父告诉你们,不管碰到什么事情,人在定中才能产生智慧。你今天定得下来,就会有智慧产生。你定不下来,就没有智慧可言。修行人要懂得用无畏的精神去弘法度众。什么叫无畏的精神?就是能够布施出自己宝贵的时间,布施出自己微薄的力量和钱财,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只有用这种精神去弘法,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善良和慈悲。

学佛一定不能受到外境的影响,不管别人说什么,你自己内心要有一颗真诚的心,要有一颗坚定的心,不要让自己的心随着境遇的变化而变化。很多人耳朵根软,一会儿对这个人好,一会儿对这个人不好,因为别人说这个人不好了,你就对他不好。你这样的表现就是受到了外境的影响,因为听别人一说,你的心就变化了,你的这种变化会让别人对你失望和伤心。

师父希望你们要懂得改变自己的心态。如果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一般人很难控制自己躲过劫难。而我们学佛人不管碰到什么事情,我们都有坚定的信念,坚信观世音菩萨会慈悲保佑我们,我们一定会消灾解难。因为我们是好人,我们是善良的人,我们能够为众生付出,因为我们有念经、许愿和放生三大法宝,我们慈悲度众生。拥有这样的心态,你的内心就会坚强并拥有了平安。

要经常观心,“观”就是观自在,观心就是你经常观看一下自己的心:你是一个善人,还是一个恶人?你的心要看住自己,要看住你做的所有事情,不要让自己的心看见有利益可沾,马上就忘记了什么叫慈悲,看见有名誉可得,就忘记了什么叫道德。不要让自己的内心随着外境的改变而变化,不管外面有多少欲望,你要无欲,你要自然、随缘。你要心静如水,不管发生什么,水还是照样在平静地流淌。这就是师父的座右铭:无欲自然心如水。

无欲才能随顺自然,才能心静如水。不管和什么人或事相处,都要处世不惊。有时候,人有委曲、有愤恨、有嫉妒,这些都是你身体产生出来的毒素,学佛人要能够好好地管控这些毒素。有时候你的心松懈了,这些嫉妒、瞋恨和烦恼就会进入了你的内心,毒素就开始侵蚀你的肌体和灵魂,你就会变成一个颓废、懈怠之人。如果你自己心中时刻充满正能量,毒素就不能进入你的身体,你就是一个修得很干净的学佛人。

—— 讲述于观音Tang 摘录日期 2021-03-26

 
 
 
 
 
 
 
 

【类似开示】






人间欲望是痛苦

每一个学佛人都要懂得,心情是人的一种感觉。有时候心情好,你感觉就好,心情不好,感觉就不好。要记住,心情不是人生的全部生命,但是,心情却能控制你人生的一大半生命。有时候心情好了,什么都好,心情不好,心就乱了,所以一个精进学佛有智慧的人,不要让你的人生输给了你的心情。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不是输给了别人,而是输给了自己的心情。

所以不要用坏心情来贬低我们学佛人的人格和形象,有时候心情不好,会让别人看到我们的能力不足,因为不好的情绪会降低我们的能力,会扰乱我们的思维,从而最后输给了自己,这就是忧郁症的前兆。一个有智慧的人、学佛的人,他能够控制好自己的心情,能够处处明白自己今天所处的环境和位置,应该说什么话。今天心情不好,应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情;当心情好的时候,又应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情。这样你就能控制好自己的感觉,生活才会处处显示出祥和。

生活本来不苦,苦的是我们人生的欲望太多。你看看,我们今天要这个,明天要那个,后天我们又需要这个、需要那个。心本来不累,累的是我们放不下的东西太多。人生本来不苦,苦的是我们的欲望之心,苦的是我们对人间物欲的一种追求。人生就是欲望和所求不断地增加和减少的一个过程,如果你对人间的欲望增加得越多,你的烦恼和痛苦就会越多。如果你慢慢地学会放下人间的欲望,那么,你就会慢慢地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这个世界的真谛就是苦空无常。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受了很多苦,当我们最终走的时候,在人间已经得到的一切也都会变成空,因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最后,我们又以一生的无常来总结自己。没有一件事情是长久的,没有一句话是长久的,没有一个思维能够长久,也没有一个行为能够永远地拥有,我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不能拥有。所以,对生命深层意义的理解,会让我们懂得人生苦空无常的真谛。

我们要学会放下,要学会放弃和回归。想一想,我们小时候是多么可爱,不管有什么好吃的,都是让叔叔阿姨先吃,让哥哥姐姐先吃,这个我不要,让姐姐拿、让哥哥拿。而现在越长越大了,我们变得什么都要,我们变得什么都要跟别人抢、跟别人夺、跟别人争,哪怕一句话,也要跟别人争个对错,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本性和本来面目,所以我们需要回归本性,放弃人生的欲望。其实,放弃欲望就是放弃自己一生的烦躁和贪心,回归自然的本性,回归内心的安宁。

那么,怎么样来回归本性呢?首先要治愈贪瞋痴,要多做善事。人如果不做善事,时间长了就会做坏事,所以人生必须学会多做善事。此外,在人与人之间要教导一种佛性互动,佛性的互动就是在有理智和为别人着想的基础上,在有大爱和慈悲心的基础上,跟别人产生互动,这样你就会见证佛性。人生要学会见证佛性,就要管好自己的身口意。如果你想成佛,要看看你是否管得住自己的嘴巴?你的意念是否干净?如果你意念不干净,嘴巴也不好,你就成不了佛,做不了菩萨。一个人的行为代表其人格的高贵或低贱,所以你讲出来的话、做出来的动作,会让别人看得起你,或者看不起你。

佛法就是让自己学会慢慢地定下来,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定,把自己的心定下来。要懂得,弘法的人就会得到妙法。今天你去帮助别人,你就会在心中拥有菩萨的妙法,因为能够帮助别人的人,他心中一定有妙法,他懂得如何用善巧的方法去救度众生,帮助别人。尤其是在别人痛苦困难的时候,我们更要学会帮助别人。学佛度众,要学会自己认识善恶、认识自己,要知道你今天的心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如果你今天是善心,你可以去做很多善事,你就是一个善良的人。如果你今天心情不好,想的都是恶事,那你不能去做任何事情。

对身体内部来讲,健康非常重要,要保持身体健康。对学佛人来讲,外部要保持自己精神的健康,保持身体的气场平衡,也就是我们说的平顺。一个人要想气很顺、很开心,就不能有瞋心。记住了,没有瞋心的人气就会顺畅,就会有爱心出现,气场一顺畅,烦恼就不会产生。你今天有妙法度众,烦恼就会离你而去。要照见五蕴皆空,不要让你的思维阻碍了自己内心的佛性,要全部照见,要看到它,要去除它,要透视它,要越过它。

比方说,今天你想做一件好事,你想:“ 我没时间,不过没关系,只要学观世音菩萨做好事,我就会跨越时间的障碍。”今天你想去帮邻居,说不定家里不喜欢邻居的家人要骂你,你要想到:“我要帮助别人,因为我是学佛人。”如果你把周围的杂念、自己心里的杂念全部去除,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就是照过透过它,让自己得到佛菩萨光与能量的加持,并和自己助人行善的心念相融合,这样你才能坚定道心。所以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且不能做坏事。弘法人要懂得,只要坚持精进努力,一定会得道多助,别人都会帮助你。你在学佛,别人会支持你,别人会看得起你,别人会尊重你,你就会有贵人相助。

—— 讲述于观音Tang 摘录日期 2021-03-23

 
 
 
 
 
 
 
 

究心不求无障

离苦得乐要有正思维,一定要坚定自己的出离心,然后要达到知苦、断欲和灭贪的境界。在人间很苦,苦来自哪里?来自人的欲望和贪心,那我们就要断欲,把欲望断掉,把贪心灭掉。灭贪之后就是修行,从而领悟人生的真谛,人来到人间就是来吃苦的。不要以为人间很开心,哪个人活得不累?不要以为就你一个人累。我们学佛人在生活中,不要排斥逆境和障碍,有时候逆境来了,害怕、躲避和排斥都是没有用的,烦恼还是会跟着你。障碍来了,躲避也是没有用的。犹如一块石头冲你砸了过来,躲避已经是来不及了,你只能看看用什么方法改变现状。

师父教你们一种方法,可以改变人心中的障碍,这就叫逆加持。逆加持是帮助我们成长的力量。比方说,今天你吃苦了,你就想象一下:“我过去比现在还要苦,我现在已经很好了。”用现代话讲,叫忆苦思甜。想一想我们过去苦的时候,不知道比现在苦多少,过去我们吃的苦更多,现在已经比过去好很多。

佛法里面讲,究心不求无障,就是你的心到底了,究竟到底了,你也不要去求这个世界有没有障碍给你,障碍永远都会有。心无障碍则所学滞,如果你心中没有障碍,太顺利了,你的学习可能会停下来,你就不会进步。反过来说,当你心中有障碍的时候,你才会不断地去学习,去寻求解脱的方法。

立行不求无魔,就是今天我所做的事情,我所行的事情,不求无魔,不可能没有魔障。记住一句话,你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有魔障缠扰,有魔障跟你捣乱。然后,行无魔则誓愿不坚,如果你在修行当中,没有魔障跟你捣乱,那么你的誓愿一定不会坚强。所以说,在修行中没有吃苦的人,是修不成佛的。你们每天在佛堂跪几个小时认真念经,法师每天从早到晚都念经,这些都是靠着坚强的意志,必须要修,必须要这样。

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闭。人不应该追求顺利和舒适,如果一个人什么事情都很顺利,他的心就会自闭。很多富有的家庭,不缺钱、不缺名、不缺利,家里要什么有什么,有保姆阿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在家里很容易自闭。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家早就会锻炼自己,小时候吃苦的孩子,长大了会有好前途。家里太有钱的孩子是长不大的,因为他什么都有了,整天在家里无事可干,感觉没劲,什么也不想干。这种孩子需要给自己正能量的追求,才不会懈怠、颓废。

很多弟子问师父:“师父,为什么到了天上,不能再修到更高的天?”因为太享福了,这就是为什么欲界天、长寿天的天人很难再修心。长寿天的天人可以活很长时间,欲界天的天人要什么有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要房子有房子,想到哪里去,意念一动就到了,过得可舒服呢。在天界的人是怎么享受的呢?只要脑子想到什么,就会有什么。比方说我们在天上,今天晚上大家想去听师父开示,意念一到,人就坐在这里了。师父一想:“这么小的地方,应该大一点。”意念一动,道场就变得很大。听完师父的开示,想给大家准备点好吃的芒果,芒果马上就会变出来,你们吃进去就跟真的一样。天界有这么舒适的享受,天人还会努力念经、修心吗?

天人身上不臭,不要洗澡。等到身上发臭的时候,那个天人基本上快要下来了。天人有五衰,就是有五种衰亡现象出来,那就快下来了。娑婆世界的众生这么苦,可他们也很难生出出离心。想想看,说你们不幸福,你们很多人在人间还舍不得走。在人间,有几个人想死的?没有一个人想早死。很多人年纪很大了,腰不好站不住,想吃牙齿咬不动,想到哪里去玩,腿走不动,他还要继续留在人间,情愿吃苦,也不想走,不想到天上。很多人就是一直痛苦到底,到最后才无可奈何地离开这个人间。要记住,人的欲望和贪心在人间是停不下来的,学佛人终归想要上天,只有产生出离心,在人间才会精进修心。

佛法难闻,很多人听不到佛法,所以他们很难有出离心。你们坐在这里,听闻佛法,是多么的法喜和开心。所以,学佛要如理偕意,就是自己做的所有事情,第一要如理如法,第二要偕同着有意义的事情就去做,没有意义的事情就不要去做。还要法随法行,我今天学的佛法,我要沿着佛法的行为去做,反观自己,经常看一看自己像不像菩萨。

在人间吃点苦、流点汗,是微不足道的,不算什么。不吃苦、不流汗,难道你是到人间来享受的吗?人间这个地方是三善道里最差的一个道。求不得苦也是一个很大的苦,当一个人求一件事情求不到的时候,他苦不苦?求不得的时候,又会产生种种烦恼,更苦更痛,在识境上,会陷入一个苦痛的阶段。意识会产生痛苦,所以人的苦是意识上的苦,而不是真正的苦。

—— 讲述于观音Tang 摘录日期 2021-03-20


 
 
 
 
 
 
 
 


【类似开示】



远离三毒 

有一位年轻的比丘,有一次当他停留在一个村庄精舍的时候,有人供养他两件袈裟。过去供养什么的都有,就像现在可以给法师供养餐饮、服饰等。有人家里正好有两件袈裟,于是就把袈裟供养给这位年轻的比丘,因为法师是可以接受袈裟供养的。那么,这个比丘就决定把其中一件袈裟供养给长老比丘。长老比丘就是庙里的长老,好比我们现在说的师父,这位长老比丘是他的舅舅。

结夏安居之后,年轻比丘就去找长老比丘,把袈裟供养给这位长老比丘。这位长老比丘说自己已经有很多袈裟,于是拒绝了。年轻比丘多次恳请,但是长老比丘坚决拒绝不要。年轻比丘非常伤心,认为舅舅不接受他的袈裟,是因为不喜欢他。就像现在社会上,你送给别人一样礼物,别人不收,你会感觉不舒服。别人诚心诚意送给你一样礼物,你收下来,其实是对别人的一种尊敬。尤其是有些人,别人送他一样东西,他先打开看一看,然后再说不要,这样让送礼物的人很丢脸。如果还没打开看,你就说:“不要了,你什么都不要送我。”那是另外一个概念。不管别人送你什么礼物,你都要满心欢喜地接受,因为这不仅是一份礼,而且是一份心,你不要,别人当然不开心。

这位小比丘就是这样的,因为长老比丘拒绝了他供养的袈裟,他心里很难受,觉得舅舅不喜欢他了。他甚至觉得,既然舅舅坚定地拒绝和他共享必需品,因为袈裟是比丘的必需品,他想自己最好还俗:“你舅舅这样,我就还俗了,我就不出家了。你不喜欢我,我跟着你干吗?还是去过我自己世俗的生活吧。”

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杂念纷飞,思绪紊乱,心里总想着还俗之后怎么办:还俗之后,我就去卖掉袈裟,买一只母羊,然后快速生育,养出很多小羊,有足够的收入,然后娶妻生子,再携带妻小(妻子和孩子)搭车回来探访舅舅,让舅舅看到我的老婆和孩子,看到我现在什么都有。他甚至想到,在路上他会告诉妻子说:“由我来照顾孩子。”但是妻子非要叫他驾车,不要管孩子的事情。但是他坚持要照顾孩子,就去抢孩子来照顾,结果孩子从车上掉了下来,被轮子碾过。他非常愤怒,拿起棍子就要打他的老婆。

其实,这些都是他的想象。当时,他正好在用扇子帮他舅舅扇凉。因为他正在想拿东西打他老婆,结果他就拿着这把扇子打了他舅舅的头。长老比丘非常有智慧,他明白这个年轻侄子的心念,就跟他讲:“你自己不能打老婆,你打我干吗?”因为长老比丘知道他在想什么。年轻比丘一听,十分惊讶,知道长老比丘很厉害,于是局促不安地想立刻离开精舍。但长老比丘却设法带他去见了佛陀。那个时候佛陀在世,他们是多么的幸运,这么小的一件事情,就能够见到佛陀,得到佛陀的指导。

佛陀知道这件事情的原委之后,很仁慈地告诉年轻比丘,人心旁骛不定,飘摇不定,杂念纷飞,就是在很遥远的东南西北,非常遥远的地方,人的心都会胡思乱想,一会儿在东面,一会儿到西面,心可以跑得很远。所以人应该努力修行使自己从贪瞋痴三毒中解脱出来。刚刚这个小比丘不就是贪心吗?所以只有把自己解脱出来,才有成佛的希望。

看看我们伟大的佛陀,是多么的谦虚和慈悲。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大家,不管外面的环境怎么变化,自己的心要如如不动,心要定得下来,你的心境才能如水。今天师父就跟大家开示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够把自己的心安定下来,能够精进学佛。

—— 讲述于观音Tang 摘录日期 2021-03-17

 
 
 
 
 
 
 
 

禅定得智

自心明白,就是自己心里要明白,人间什么都是假的、都是无常的。人要走的时候,心里是没有一种感受体的,没了,心里没有感觉了。除非在人间还没有走之前,你已经觉悟了,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似是而非的人生,好像活着又好像没活一样,好像有又好像没有一样。

人的心很奇妙,一会儿开心,一会儿不开心。你跟他讲话:“听说他不开心。”“没有啊,我刚刚跟他通电话,他很开心啊!怎么后来又不开心了?”为什么?一会儿得到,一会儿失去。一会儿得到快乐,一会儿失去了快乐;一会儿得到悲伤,一会儿失去悲伤,人的一生就是在得到和失去中,在选择和没有选择中,在痛苦和快乐中,度过这些无常的日子。

人的意念一会儿清净,一会儿浮躁,都是外境带来的影响。师父救人多难,师父经常给佛友做思想工作,指导他们怎么样用菩萨的智慧来解脱自己心中的烦恼。有些佛友当场就跟师父说:“师父,这件事我想明白了,我不难过了,我想通了,我真的很开心,我一定听师父的话,好好改自己的毛病。” 当时讲得好好的,可是第二天,老毛病又犯了,又难过了,这不就是无常吗?

师父曾经讲过,有一对夫妻吵了很多年,每次都吵得很厉害,吵到最后说去离婚算了。“走,一起去离婚!”“去吧!现在就到法院去!”农村里的法院比较近,也没有什么交通工具,那时候两个人就走着去。他们走到一个大水塘前面,过不去,老公说:“我来背你过去吧?”老婆想着自己的鞋子不能湿掉,就同意老公背她过去。当时刚下过雨,是一个大水塘,背过去之后,老婆从老公身上一下来就说:“老公,我们回去吧!我觉得你还是蛮好的。”

人生就是这样,不停地在变化,在无常地变化。负能量的变化会伤自己,也会伤别人。犹如一道菜,一会儿咸,一会儿淡。那个菜尝一口,太咸了,放点糖;太甜了,再放点盐;再放点糖,再放点盐,几次下来,就变成椒盐味了。人是这样的,感情也是这样,心态也是这样。关注当下最重要,当下开心是真开心,当下痛苦,你是真的在痛苦。菩萨就是告诉我们,人心的奇妙变化,都是受外界的影响。

凡夫常生病,是因为受到外界对自己的影响。你们经常生病,是外境对你们产生的影响。有时候,因为别人的几句话,你们的情绪会有很大波动,可想而知,外面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大。外境有时候会牵动人的心,你就会产生一种欲望的载体。别人告诉你:“这个东西很好、很便宜,以后会涨价的,你要去买啊!”好了,你去买了,欲望的载体来了,那你就会在这个载体中去争斗、去找寻、去发现,最后把自己给套住。

师父跟大家讲经说法一个小时了,大家听得很开心吧?开心的时候,时间就会过得很快。如果师父叫你们在那里静坐,而你静不下来,那你就会感觉像被罚坐一样;静得下来,就叫禅坐。你们刚才在听师父弘法的一个小时中,坐在这里静下来,脑子什么都不想,所以时间过得很快。如果你们心里想着很多烦恼的事情,比如明天单位里开会,孩子怎么安排,家里要买个什么用品,等,那么,你的脑子就不清净,你根本不能安静地禅坐,不能禅坐就会影响你的禅修。禅修是什么?坐在这里坐得住,然后在静养修心,就叫禅修。定得下来叫禅定,禅定之后就会得到菩萨的禅的智慧,即禅智。

—— 讲述于观音Tang 摘录日期 2021-03-14


 
 
 
 
 
 
 
 


【类似开示】




苦乐只是觉受

我们人碰到问题,经常第一句话,就是说别人不好、诽谤别人,做什么事情总是说别人不对,要别人让着自己,从来不知道自己主动去让别人。记住了,你经常要别人让你,慢慢地你就会偏执、我执,时间长了就会退失佛心。佛心退失后,你就会不修心不学佛了。

要明白,种下难以挽回的恶因,就是因为你每一时、每一刻、每分钟都在种恶因。人经常会讲一句话:“我怎么得罪他了?我真的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得罪他?他为什么对我不好?”可是你知道吗?你在无意中种下了一个又一个不好的因。比方说,你刚才没给他一个笑脸,你刚才讲的话很讨厌,你刚才只顾讲给这个人听,没考虑到边上还有其他人,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他记住了,你是在暗中讽刺他。就像夫妻两个人吵架一样,吵了半天,老婆突然说:“你今天为什么跟我吵?”老公说:“谁叫你讲这句话的?”“我什么时候讲了?”“你讲了还不承认?你讲了,还装着不知道?”这些因都是因为无知才种下的,种下了这么多恶因,你的家庭、事业和前途当然会受到不好的影响。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改毛病就是战胜自己。改毛病会很痛苦,只有下决心改正自己的毛病,你才能战胜人间一切苦难。师父在这里没有叫你们去战胜别人,而是要战胜自己,以及自己在人间经历的一切苦难。因为你战胜了自己,你就不会烦恼、不会痛苦,你就是战胜了自己本该尝受的苦果,并且不再承受它。举个例子,别人骂你,你总会生气吧?生气很正常,一般人被别人骂了都会生气。可是,你在心里这样劝导自己:“我不能生气,气出病来无人替。他怎么诽谤我都没关系,因为我不是他说的那样。”你这样想就是战胜了自己,接下来你不会有烦恼和痛苦,否则你会很伤心、很难过。

师父告诉你们苦乐是怎么来的。苦乐本身就是心的感觉、觉受,苦是一种感觉,乐也是一种感受。开心的时候,哈哈一笑,是感受吧?笑完了还有吗?“刚才我笑得可开心了。”有几个人笑完之后还记得的?你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非常可笑的事情,想起来就会笑,但是你会一直放在心上吗?笑过了,就没了,那是一种感觉、感受。你们年轻的时候没有快乐过?你们年轻的时候没痛苦过?现在回想起来就是一种感受。如果你感受痛苦很深,拔不出来,你就可能是一个忧郁症患者。如果你感受快乐很深,那你这个人就是学的弥勒佛。

人心的觉受,有时候不见自己的心在何方,因为心是制造苦与乐的根源。你今天快乐,是因为你想开心,你就会开心、快乐。当你不开心的时候,朋友劝你:“开心一点,来,我们出去玩玩吧!”“不出去!我就不开心。”因为你不想开心,你真的就会不开心。这种情况你们有过吗?小时候有过,现在也经常会有,只有去除心的迷惑,快乐才会常伴你左右。

要懂得去看到、感受到和控制好自己内心的一种无形的觉受体。一不开心了,马上觉受体就开始感应:“不开心了,赶快改变!改变!开心!开心!”一感觉到自己太开心了,马上提醒自己:“当心!”人的毛病就是开心感受不到,不开心也感受不到。开心的时候狂欢,真是开心啊,最后失控出大事。不开心的时候,不想闷在肚子里,就想骂人、发泄,不管三七二十一,脏水往别人身上泼。菩萨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一种无形的觉受体,是苦乐的制造者。

在人间,我们每天都被无奈紧紧地束缚着。现在天灾这么多,我们有什么办法?无奈啊。我们也被寂寞深深地捆绑着。一个人在家里寂寞吗?自己要烧饭烧菜,自己还要受苦,自己还要想不通,有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确实寂寞。每一个现实却非常残酷,让人感到无助,看不到希望。看看现实社会,你们感觉到残酷吧?每个人所经历的现实,是不是都让我们觉得冷酷无情?“怎么可能这样?怎么这么多人?怎么这么苦?”很多人苦,你听到过吗?没听到过。“怎么这么可怜?”无望吧?人就是这么的无助。

要想清楚,到人间走一遭,你到底想拥有什么?你为何要负担这么多?多么痛苦、多么忧伤、多么烦恼、多么寂寞,这就是人生。快乐在哪里?苦在哪里?等到你将离开世间的时候,苦又在哪里?快乐又在哪里?

—— 讲述于观音Tang 摘录日期 2021-03-11


 
 
 
 
 
 
 
 

正确面对 证悟空性

要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要正确认识这个世界,要证悟空性。很多人被这个世界玩耍了、戏弄了,他才会真正地开始思考:“这个世界难道是无常的吗?”很多人有钱有名有利,等到他被这个世界抛弃的时候,他才认识到,原来这个世界是无常的。

学佛人要学会,承受非常人所承受的苦难,因为学佛人承受的苦比一般人会更多、会更痛。我们做错事情很痛苦、很难受,我们要忏悔自己身上的毛病,而且今后将来坚决不能再做错。普通人在回忆自己过去做错的事情时,他总是带着一种痛苦的心情:“当时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当时为什么不那样?我为什么要刺激自己?我为什么要伤害他?”一辈子也想不开,一辈子也离不开,这就是人,因为人没有远见,必有近患。

师父要你们懂得证悟佛性,就是要证得无上的菩提心,成就正觉佛果。就是说,人要在社会上锻炼自己,不管发生什么事情,要知道这是好的、还是坏的。所以师父经常有意问你们:“你认为呢?你觉得这件事是好事,还是坏事?”师父从你所讲的好和不好中,就知道你心中的是非价值观。很多老师上课的时候会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怎么样?某某同学,你站起来说一下。”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马上就知道这个学生的价值观。

举个例子,街上有一个人穿着奇装异服、奇形怪状,说这种着装不好的人就是非常老派的思想,说其特别好、特别喜欢的人就是思想比较前卫,有超前意识。今天通过评说一件事情的好坏,我们马上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思想是超前意识的,还是顽固保守意识。所以,跟别人交谈不是浪费时间,师父跟人交谈都是有意义的。师父跟你交谈时问你:“最近修吗?”你只要说:“我一直在念经。”你这个人就是只会念经,不会去度人。“我修得蛮好。”那这个人就是贡高我慢。“师父,我还不够用功。”这个人倒是很谦虚,但是真的不用功。

师父跟你们讲话,你们回答的时候要动点脑筋,否则,师父马上知道你是怎么修的。师父会见佛友时常问:“你从哪里来啊?”这个人回答的时候,想了想才回答师父:“上海。”这就说明这个人有保守意识,怕师父不认识他。这个人来过悉尼吗?肯定没来过,他是第一次来。如果是第二次来的人,他回答师父的时候,会非常有信心地说:“台长,我是从上海来的。”虽然嘴巴没讲,潜台词就是说:“我上次来过的,台长忘记了吗?”

佛法的哲理非常高深,讲话是一种沟通,讲话是一种心灵的交流。你们聊天的时候乱讲话,很多时候都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你们的家庭关系、同事关系怎么会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你不了解对方,你怎么有能力去改变对方呢?

要记住,学佛人要承受非常人能承受的痛苦,每个人都想离苦得乐,但是拥有着无明,对很多事情不明白,所以才会偏要去经历痛苦。有一句谚语叫“猪撞南墙不回头”,有时候同样一件事情,我们明明过去已经吃过苦头,现在还要再去吃这个苦,总想着再试试看,这就是无明导致的执着。举个例子,你们明明知道这条路封死了,车开不过去,因为一个月前开车经过这里的时候,路就封掉了。今天开车又要经过这里,心想着走这条路试试,说不定现在不封了。可是,车开到后,发现路还是封死的,只好把车又开回去。本来是想走小路图个方便,结果反倒浪费时间。你们有过这种经历没有?所以,一个人思维的判断性错误,会造成你生活中的失误。

很多人想离苦得乐,可是现实中还是拼命地去追求感情,你知道感情是从哪里来的?感情是从痛苦中来的,一个人受苦就是受的感情之苦。你们从小到现在所受的苦,哪一个离得开感情问题?跟妈妈,跟自己的孩子,跟自己的老公,跟单位里的同事,如果你把感情问题处理好了,你怎么会搞得家庭关系不和谐、同事关系紧张呢?你在单位怎么会受别人的排挤呢?因为你不会做人,不善于处理感情问题。所以,想要离苦得乐,你就不要再去动感情。

如果不能理解并积极面对世间的疾苦,我们很难有正思维。也就是说,你心中要有一种正思维,要明白在人间吃苦是很正常的,你要做好这个思想准备。很多小孩跟妈妈去打疫苗针的时候,妈妈担心孩子怕打针,就告诉孩子:“来,妈妈带你去买巧克力吃。”孩子就跟着妈妈去了医院,他也不知道是要打针,就问妈妈:“妈妈,在什么地方买巧克力?”“马上带你去买巧克力。”妈妈还是不告诉孩子要打针的事情,哄着孩子把手伸出来,医生用酒精擦完孩子的手臂,然后拿根针猛地扎下去,孩子“哇哇”大哭。妈妈这时候才说:“不哭、不哭,打完针,妈妈带你去吃巧克力。”这是一种不完善的教育方法。应该让孩子知道要去打针,面对事件的发生。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告诉孩子:“打针会有点痛,没关系的,一会儿就好了。打针是为了你身体好,小孩子要学会坚强,不要哭,你是妈妈的好孩子。打完针,妈妈带你去吃巧克力。”这样的话,小孩子就会显得比较勇敢,把手伸出去,闭上眼睛,头往边上一扭,虽然针扎下去的时候痛一点,叫一声就好了。

对待人生的态度亦是如此,如果你知道这个事情你要做,而且必须做,逃也逃不掉,那么,你就做好思想准备,这样你吃的苦就会少一点。如果你没有思想准备,那你就会吃大苦头。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无常的,我们做好思想准备,我们就会少受苦,即便在受苦的时候,也知道这个苦是无常的,而且很快就会过去,苦尽就会甘来。

—— 讲述于观音Tang 摘录日期 2021-03-08

 
 
 
 
 
 
 
 

修出庄严

佛经上讲二重庄严,那么,怎么样能够让人庄严呢?你们想一想,怎么样能够让别人敬重你、庄严你?一则智慧,二则福德。如果一个人很有智慧,别人就会尊重你。如果一个人语无伦次、神经兮兮的,这个人会庄严吗?如果一个人是有福德的人,有钱、有名、有利,别人就会尊重他,这些福德是他前世修来的。光有福德不够,还须有道德。如果一个人有道德,别人会尊重他,庄严吧?大家都会说这个人很有道德,都会对他好。

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如果有菩萨具足了以上二庄严,“如是”就是指以上二庄严者(两种庄严的人),则知佛性,形象庄严,这个人一定懂得佛性,这个人就会非常庄严。若分别佛土,是有为形象,形象庄严,如果这个人对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有分别心,这个人只是叫有为形象,有为形象就是有目的的形象。比方说,很多学佛人为了学佛,看见别人就合掌,学得像佛一样,让别人尊重他,这就叫有为形象。如果你从内心就能成就者,你能够避开心中的不有为,即无为,就是说我学佛是没有目的的,不是为了某种私利,所以我就不住足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

因为我把人间的一切完全放下了,我没有把心住足在人间的色声香味触法中,这才是真正的庄严,也称为无相庄严,就是不着相的庄严,没有目的的庄严。就像很多人没有私心、没有目的地做好事,别人都很尊重他。你今天做好事了,如果你是为了赚别人的钱,或者为了要别人对你怎么样,这叫有为庄严。别人当时也会很尊重你,但是知道你是有目的的。

要修出庄严相,就要无所住心。“无所住心”就是不要把这个心住足在你所做的那些庄严上面。很多人的“庄严”是装出来的,那是没有用的。大家对一个人的尊敬是从心里出来的,不是靠别人压制的。虽说压制别人,别人也会假装尊重你,但是别人心里是不会服你的。只有当你不着相的时候,清净心就会自然出来,你就会拥有智慧。

一个具足真实如来智慧的人,当别人有事情咨询他的时候,他不是去特意想个办法出来,而是别人一问你,你的智慧马上就自然流露出来。这样的话,别人都愿意跟你交朋友,当碰到事情的时候就会想到找你,因为他们知道你有智慧,而且乐于助人。如果别人问你问题,你说要先查辞典,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然后再给他解答问题,这不是真实的智慧。拥有如来智慧的人,可以通达自性之途,到达自己本性的净土当中,你就会成就正智佛土,就是正确智慧的佛净土,真正的庄严相就会出来,佛法界称之为正庄严。

人在凡尘中,身心经常会感觉不适应,从而产生种种烦恼。想想看,很多人一会儿身体不舒服,一会儿心里不舒服,就算你的身体没有病、生活没有灾,但是你心里很不舒服,你难过不难过?当一个人心里难过的时候,是手痛还是脚痛?手脚都不痛,都很好,但是就是心里不舒服,同样会难过。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强调人要保持身心健康,因为人在凡尘中会产生种种烦恼,凡尘就是产生烦恼的地方,烦恼来了之后,你的身心都会感觉不舒服,你在修行的道路上会遭遇种种障碍与压力。

很多人修心修到后来,遇到种种压力和障碍。压力是从哪里来的?来自烦恼,人开始烦恼之后,压力就来了。障碍是怎么来的?想不通和忧郁会让人产生障碍,想不通的人就是心中的“为什么”太多了。你们知道吗?一个问号就把你们的心钩住了,再来一个问号,再钩住,等到几十个问号堆积在你心头的时候,你的心就被钩得死死的,你的脸都会开始抽筋。这是师父跟你们讲的,看看你们的脸有时候抽筋的那个样子,就知道你们心中有多少想不通的事情。每个星期三到观音Tang听师父讲课,很多人都不敢正眼看师父,一看见师父的目光,他的脸部就会抽筋,一个星期下来不知道烦多少事情,生活中的烦恼都写在脸上。

很多人想早点离开这个五蕴假合之身,想早点上天,想早点离开这个充满苦难的人间。于是,有些想不通的人就自杀了。这就是人的误笔,这样的话,你的身体就会产生一种魔气,你就会被魔气缠身。人生充满魔考,魔考是什么?就是劫难,一个魔考过不去,劫就来了,再一个考不过去,劫又到了。

那么,怎么样学佛才能避开劫难呢?要修出离心。出离心是什么?就是看穿了这个世界无常的真相,但是还要有目标地努力生活,要清楚自己今后是要离开这个人间的,目的地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我既要有离开这个世界的心,同时也要积极面对生活,借假修真。所以,我们对这个世界似离非离,非离则非非离,就是想离开,又不想离开,好像离开了,又没有离开。师父告诉你们,你们每天都离开过这个世界一次,你们知道吗?当你们睡着的时候,你们的心在哪里?不就是离开这个世界了吗?如果哪一天睡觉一口气喘不上来,人没再醒过来,你不就是离开了这个世界吗?好像来过又好像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样。出离心能帮助我们断除烦恼,精进修行,离苦得乐。

—— 讲述于观音Tang 摘录日期 2021-03-05


 
 
 
 
 
 
 
 

【类似开示】



智慧种子是功德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做任何一件事情,总是先考虑会有什么后果:“这件事情做了之后,会有什么果报呢?”而众生呢?只要是对自己有利益的事情,就赶快去做,做了之后有恶果来了,才担心害怕,到时才不知道怎么办了,所以众生就会没有智慧。菩萨永远不会因为很小的恶就去作,再小的坏事,哪怕一点点,菩萨都不会去犯。菩萨也不会因为好事只有一点点就不去做。众生总是认为:“这个好事只有一点点,这个不是大功德,我不做了。”“地板我不拖,我要么磕头换供果,我要做就做大功德,我要到法会上去做大义工。”而菩萨不会这样想的。

你们知道功德是怎么来的吗?功德是累积而来的。帮众生开个门、拿个板凳,记上0.2%;给别人端碗饭、做一个菜,记上0.5%;别人想不通了,你安慰说:“不要想不通,来,我跟你一起读诵《BH佛法》,过去我也是想不通。”这也会加功德。我们很多佛友,当别人想不通的时候,他说:“我也想不通,来,我们一起学《BH佛法》。”其实他是想得通的,为了帮助别人,他就跟对方一起学,学了之后,对方反过来还开导这位佛友。你用这种妙法帮助别人想通了,就说明你已经拥有菩萨的智慧,所以说智慧就是“妙有”。你这样去累积功德,时间久了,就是大功德,功德无量。所以学佛人不能因恶小而去犯,也不能因善小而不为。

众生因为不明白有因果,所以才会常常作恶。你今天骂人、讲别人不好、对人不友善、给人看白眼,以及损害别人利益等,都会犯下恶业。等到果报现前的时候,很多众生就会害怕、痛苦,想不通别人为什么会那样对自己。想想看,多少年了,你每天欺负他一点,欺到最后,他离开你了,你痛苦吧?痛苦是不是你每一天积累的?

澳大利亚曾经发生过一件事,74岁和78岁的两位老邻居吵架,就是因为门口的篱笆墙,今天你推过去一点,明天他推过来一点,然后你再推过去,他再推过来,长年累月累积的这些恶,终于爆发了。有一天,这两位老人吵架,其中一个老人拿把铲子就把另外那个老人打死了。这种恶缘是一天形成的吗?当然不是。所以说,好的缘分、善的缘分,它是一个长期的累积;恶的缘分、凶的缘分也是一个长久的累积。我们学佛做人,不要动不动就跟别人作恶,不要去损害别人的利益,你既然害怕痛苦,你就不能去种任何伤害自己和别人的因。

我们有时受到别人的伤害,还要说:“我无语了,我问苍天,为什么?”师父在“为什么”后面给你们加几个字:为什么“我要种因”?要知道,就是因为你自己种的因,你才有这个果报。犹如医生治不好的病,难道都是医生的问题吗?一个人得了肝癌,喝酒喝的,医生说:“我现在给你动手术,给你吃药,帮你治疗。你千万不能再喝酒,不能再喝了。”你的酒瘾来了,憋不住又喝,那么病情恶化,再去看医生,好转后又喝酒,病情不断反复,最后死亡。你的病看不好,这是医生的问题,还是你自己本人没有配合治疗?

师父今天教你们学佛,尽心尽力给你们讲佛讲法,让你们好好做人,可是你们就是在贪瞋痴慢疑上过不来,还嘴硬:“我就小气,我就想不通,我就是这么执着。”那么,师父怎么能救你们?当你们受到报应的时候,能怪师父吗?所以说,伤害你们身体的是你们自己,伤害你们心灵的也是你们自己。

人还有个毛病,一旦出现厄运,经常想:“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会得到这个报应?”当你受苦受煎熬的时候,你要多想想你的前世、你的今生,你的前世做了多少恶事,你的今生又做了多少善事,你就会明白自己为什么受这个果报。因为你曾经犯下很多罪孽,而这些罪孽已经形成了一个业障点,这个业障点犹如火药,爆炸的那天就是你受报的时候。

一个人想要自主生死、自主人生,想要开悟解脱,就要从说话、思维和行为上开始检点自己,不要去种不好的因。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不能再种恶因了!”跟别人吵一次,种一个恶因;吵两次,又种一个恶因;吵三次、四次、五次,吵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就种上了一个大恶缘,而这个恶缘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消除的,它终有一天会爆发。当果报来临的时候,你就会痛苦不堪。所以,一个真正想超脱、求解脱的人,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的事,而是经常会去帮助别人。有时候,一点财、一点名、一点利,能舍就舍,能让就让,能无所谓就无所谓,这样做,你就是在保护自己的慧命,你就是在种善因。

—— 讲述于观音Tang 摘录日期 2021-03-02


师父讲述于观音堂合集


文章推荐





上一篇:2021.1.22-2021.2.27 師父 讲述于观音堂大合集
下一篇:解脱无明 远离烦恼——摘录師父讲述于观音堂 2021-04-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 论坛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5-7-18 17:55 , Processed in 0.14961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菩提智慧无量光

Copyright © 2001-2020, 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