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2021.2.27师父讲述于观音堂开示合集
《离欲少业障》
地府的黑白无常官来带人的时候,为什么称为“无常”?就是告诉你们,你们在人间做的事情,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代表着你们在人间能够长住还是短住。但是最后不管你怎么样在人间生活,最后给你们两个字:无常。只要我无常一到,你们就走人。所以,人这一生有什么可以争、可以抢、可以闹的?有什么话不能解释?有什么事情不能想通呢?佛法就是让我们对时空要有新的认识,要明白生老病死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不要执着于这些。当你脱离这些、不执着这些的时候,你就会放下小我,成全大我。
人的一生过得很快,眼睛一眨,几十年就没了。犹如:你已经四十了,四十有五了,要向五十岁奔了,都这么大年纪,还折腾什么?随缘吧。能为别人多做一点事情,就会开心一点;生活中也是这样,能赚就多赚一点,不能赚就少赚一点;能开心多开心一点,不能开心就少开心一点。一切都是无常的,你今天不开心,过两天又开心了;你今天上午很开心,说不定晚上就不开心了。有的人看到你开心,他就会难受,于是讲几句怪话给你听,接下来你马上又不开心。这就是无常到来,快得不得了。
我们要懂得这些道理,不执着于小我,不受困于生死之念。想穿了,再怎么样也得生;既然来到人间,再怎么样在人间也得受;受报完了,再怎么样也得走。没办法,这是没有选择的。既然这些事情是存在的,是无常的,你就坦然地接受它、面对它,你就好好地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一曲救度众生、学佛学法的美丽生命赞歌。悟性有了,智慧出来了,你才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无常、懂因果,你就脱离了无常,离开了因果。
学佛之人要令其信佛。我们自己学佛了,我们要令家人、令别人能够信佛、学佛。很多母亲很有智慧,自己先学佛,之后让自己的孩子学佛,让自己的先生学佛,让自己的邻居学佛。这种人就是在用妙法自度度人,很有智慧,她不但自己学佛,还令别人信佛、学佛,功德很大。
人怎么样来解脱自己?一般来说,人总是先有欲望而后求之。学佛之前,我们到庙里去拜佛求佛,拜完菩萨就走了,求完菩萨就走了,烧完香就跑了,这叫学佛、信佛吗?这不是真正学佛,真正学佛是用心学。我们最早的时候因为有欲求,才开始到庙里去拜佛、接触佛法,然后意识到要学佛学法。学佛之后,学佛陀的精神,学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学地藏王菩萨的大愿力等,这些慢慢地就令你入佛智,就是进入佛的智慧。像心灵法门现在这么多的弟子,师父已经令你们进入了佛智,你们已经不同程度地拥有佛的智慧,很了不起。按照过去的讲法就是,令你们进入了佛智(佛的智慧),你们可能会证得一些初果。
我们的业障很重,业障来自于欲望。一个人没有欲望,哪来的烦恼?有欲望,才会有所求。一个人去求菩萨,是因为有欲望:“我希望家里好,希望我的孩子好,希望我这件事情能够成功,希望我的孩子能够考上精英学校。”有欲望了,你才去求菩萨,然后慢慢地就会有因缘。你今天求菩萨,是不是种下了善因?这个因有了,菩萨一看,这个人很虔诚,他许愿了,正在实践他的诺言。 那么,菩萨就会保佑你,就会给你一个善果,善果就是让你成功。当你因缘具足,你的佛缘就会成熟。你今天求佛、拜佛、念经、许愿、放生,因缘具足了,佛缘就来了,一切会平安吉祥。
有了佛菩萨的缘分后,你的境界会不断提高。我们学佛人开始的时候都是为自己求,跪下去磕头:“菩萨,保佑我身体健康,保佑我家庭好,保佑我……”慢慢地境界提高了一点,想一想,师父说过一般求三件事情会比较灵,然后就给自己求了两件,留一个帮家人求。等境界再高一点,三件事情都给家人求,但是还是属于小我。继续学佛修心,越来越觉悟,到最后就是为众生而求,为众生而求的人就是进入大我,就是拥有佛的智慧。
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开悟,佛菩萨让我们有一个开悟的过程,先求己,后为众生而求,这就是佛菩萨的慈悲。佛菩萨不希望众生受尽果报,也不会让我们吃尽苦头,菩萨总是想办法救度我们,总是希望帮助我们改变自我,让我们少承受恶果的报应。菩萨是怎么样帮助我们,不让恶果来呢?其实,不是菩萨不让这个恶果来,因为菩萨也不动因果,而是你要知道自己的过错,要学会忏悔自己的业障,不让这个恶果那么快地成熟。
同样是做错事情,为什么有的人马上就有果报出来,报应马上就到,而有些人的报应就晚来一些,或者轻一些?因为当你做错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知错了,跪在菩萨面前忏悔了,这个恶的因缘就慢慢地成熟,而不是一下子成熟。菩萨是用善巧方便的方法,让我们自己来认识纠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来忏悔自己的恶行恶念,让众生不要犯恶,不要损害他人。万一你伤害了他人,你要马上忏悔,让这个恶果不要那么快成熟。只要你永远不再做这件恶事,这个恶果虽然还在,但是只要它没成熟,就暂时不会有恶报。如果你今天不去忏悔自己作的这个恶,而且继续去作这个恶,那么,恶果很快就会成熟,你很快就会有恶报现前。
—— 讲述于观音Tang 摘录日期 2021-02-27
《住心观境 不离自性》
诸恶莫作名为戒。只要是恶的事情你都不作,什么恶都不要去作,你就是在守戒。你今天作点恶,明天作点恶,你就不叫守戒。众善奉行名为慧,如果你今天众善奉行,什么善事都去做,你就会有智慧。你今天帮这个人,明天帮那个人,什么事情都去帮别人,你不就是有智慧吗?为什么?师父问你,你帮了别人,别人会不会帮你?别人会不会对你好?当然会。这就叫智慧。
别人贪,你也不贪。别人跟你说有什么理财产品,可以赚很多钱,你给十块钱,让你赚回来三百块钱。要记住了,任何一个赚钱的项目都是有风险的,你不贪就是守戒。别人告诉你,这个人很恨你,你不恨,因为恨了之后第一个吃亏的就是你自己,因为当你恨别人的时候,你自己心里会很难受,所以不要去恨别人。
自净其意名为宝。自己干净自己的意念,叫自净其意。不恨别人,你自己不就是像宝贝一样吗?我们学佛人不离自性,永远不要离开自己的本性,因为本性善良,你为什么要去不善良呢?如果你离开了自己的本性,你就会开始恨别人。反而言之,恨别人的人就会离开自性。
要知道一切万法,其实皆从自性起。世界上不管什么法,不管什么事情的发生,都是从你的本性开始起作用的。一个善良的人,做出来的事情就是善,种下善缘,你就会得到善果善报。如果你今天做了不善的事情,那么等着你的就是恶果恶报。所以要勤修戒定慧,守住戒律,不贪、不恨、不愚痴,不做傻事,那么心就定得下来,定得下来的人就会增长智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菩萨身。很多人不管做什么事情,别人告诉他:“这件事情有钱赚啊,你去好吗?”他的心定得下来,自性很定:“我不要贪,我这点钱够用了,我有这点事情做就可以了。”一个人如果从小很天真纯洁,等到他年纪大了,他还是很纯洁的话,这个人就是不增不减。我们小的时候是多么天真可爱,每个人都是那么纯洁,为什么越长大变得越坏?坏不是小时候就有的,而是越变越坏、越变越贪、越变越恨,都是后来改变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滚滚红尘中受到五欲六尘的污染。
那你可以说,他坏,所以我坏。过去在澳大利亚,有些移民代理骗了很多留学生的钱,留学生最后跟他讲理:“你为什么要骗我的钱?”移民代理就说了:“我最早到澳大利亚的时候,就是这么被别人骗的。”这不是强盗逻辑吗?你被别人骗,你就可以去骗别人?你被别人打,你就可以去打别人吗?你家里被别人偷了,那么,你就可以去偷别人家?这是什么理论?所以要守住自己的本性,别人坏,我不坏,别人做坏事,我不做坏事,别人骂人,我不骂,我该怎么样守戒,我就怎么样守戒,这才叫进步。
要住心观境,只要你的心定得下来,智慧就住在你的心里,你才看得到自己的如来本性。人们在劝发脾气的人时常说:“安静,安静!坐下来谈,坐下来谈!”住了,看见了吧?“你定下来啊,你把心定下来!不要急!”是不是住心了?坐下来之后,慢慢地想一想:“事情没那么严重吧?没那么可怕吧?”安静了吧?这叫住心观境,看到自己的心境,看到外面的环境,把心静下来,你就会生出智慧,你才能解决问题。
要看住你们自己的心,心要清净,要离体说法。离体是什么?不要把自己的私心放在心中,去跟别人说法。很多人去帮助别人都带有个人目的,或是为了讨好别人,或者可以从对方那里得到利益,或者因为他有钱、有名有利。所以,你要离体说法,就是离开这个外环境对你的影响。
离体说法,名为实说,说的就是不要着相。有些人去帮助别人,是因为别人对你有利益。如果今天对你没利益的人,你肯帮助吗?所以师父跟你们讲,弘法千万不要男的去帮助女的,或者女的去帮助男的,在弘法的时候,如果你对异性有好感的话,你所做的功德会大打折扣,你会损功累德。当然,一个头发花白、六七十岁的老妈妈去度异性应该好一点,年纪偏大的人,度异性没问题。女弟子如果觉得自己还有几分姿色,就不要去度男孩子,度到后来会没功德。
所以不能离开自性来说法,如果你离开自己的佛性和本性来说法,你就着相了。着相是什么?就是你没有秉公办事,你没有实事求是,你没有把别人看成是菩萨,你只是看到他有钱,你只是看见他长得好看,只因为他是你的孩子,你才愿意度他。如果一个人没钱,长得也不太好看,也不是你的孩子,那你就不度他了吗?别人的孩子受伤,你就不心痛吗?
我们做人自性不能迷,就是自己的本性不能迷惑。要记住,如果一个人自性迷惑,贪瞋痴慢疑什么都来了。一个人贪起来,要小钱生大钱,魂都不见了。瞋恨起来,越恨越要想,越想越恨,恨恨想想,这个人一辈子就是活在瞋恨当中。如果做错事情,总想要去弥补,还要去解释,就叫愚痴。很多人傻得不得了,就喜欢解释,并且不停地解释。解释就好比把一个已经臭了的东西,再去扒开,还用鼻子去闻闻,最后还告诉别人这个不臭。你已经做错事情,为什么还要去解释?做错事情要赶快越过业障、躲过阻碍,那就是真忏悔。
—— 讲述于观音Tang 摘录日期 2021-02-24
【类似视频】
《佛的智慧 - 2》
国王想着想着,就走到了佛的面前,顶礼佛陀,右绕三匝,恭敬地退坐一边。接着国王向世尊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世尊,之前为朕通报的那位尊者有大神通,我看见他可以全身没入巨石,犹如水流渗入石中,也可以自在地从巨石当中现出。不知这位尊者上下如何称呼?”大家知道,过去称高僧大德都是“上、下”,比方说上某下某大和尚。佛陀就告诉波斯匿王说:“国王,这位神通自在的比丘,正是目前舍卫国中人们所流传的除粪人尼提。我已度化他出家,证得阿罗汉果。”国王一听,高傲骄慢的念头马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欣慕和欢喜。
佛陀再次向国王开示:“国王,一切世间万物万事总离不开因果,人生在世,为何会有贫、富、贵、贱、尊、卑、苦、乐的果报呢?完全是过去生中自己所种下的因。过去生中心常怀仁爱、慈悲、谦让、敬顺的善念,身常行尊敬三宝、长辈,爱护晚辈、一切众生之善行,今生就会得到尊贵和富有。如果过去生中凶残暴虐、贡高我慢,放任随顺自己各种不好的毛病,生生就感得卑贱贫穷的果报。所以,国王,因果就是世出世间的真理。”
波斯匿王再次问佛:“请问佛陀,尼提尊者过去生中种下了什么样的因,今生才感得贫穷下贱的果报?他过去世中又种了什么样的因,今世可以遇佛得度,成就圣果呢?祈请佛陀慈悲开示。”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说:“过去在迦叶佛灭度后,有十万比丘僧。在这个僧团中,有一位比丘担任僧团中的执事,这位比丘因为身体有病,常常腹泻、频尿,但他并不外出至架房如厕,而是排泄在金银打造的器皿中,仗着权势,命令他的弟子处理排泄物。因为他在僧团中担任着重要的执事,他便放任自己,高傲自大,身体稍有不舒服就懈怠堕落,指使弟子替自己除粪便。然而,他所命令的弟子是一位已经证得初果的圣人,因为这个缘故,他在五百世中都生为下贱的人,以替别人除粪来养活自己,一直到这辈子,他还是为人除粪的贱民。但是由于他曾经出家,守持戒律,所以这一生因缘成熟,得遇如来,听闻法要,能漏尽烦恼,证阿罗汉果。国王,你知道刚才说的那位驱使圣人除粪的执事人是谁吗?他就是尼提比丘的前世。”
波斯匿王听了佛陀的开示,茅塞顿开,法喜充满,高傲之心消失殆尽,赞叹道:“如来出现于世,真是太殊胜难得了,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可以蒙受法益,离苦得乐。”说完,国王从座而起,走到尼提比丘面前恭敬长跪,顶礼尼提比丘,至诚忏悔先前所造的恶念。
此时,佛陀见波斯匿王已除掉慢心,更为彼说微妙法义。佛陀说:“执相修布施、持戒,乃至希望生天,这些都是生灭法,并不究竟。唯有不住相修一切善法,心无所住着,才是最究竟的大乐。”这时,在场的大众听到佛陀微妙的开示,皆有所体会,一心闻法精进,依教奉行。
这个故事选自《贤愚经•卷第六》。这个故事就是告诉大家,你今天偷懒,用你的贡高我慢心去指使一些修得很好的人做这个、做那个,你叫别人做了,你就是在消耗自己的功德。在佛法界,法师们有个规矩,就是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做,不能消耗自己的功德。这就是为什么不要轻易地叫别人付出,否则你的功德会随之而消失。尼提的前世就是因为叫了一个他的弟子去除粪,而且这个弟子是一个已经证得初果的圣人,因为他种了这个恶因,最后他就得到恶果。什么叫圣人?就是说这个人的境界已经不是一个凡人,而且证得这个人已经天上有果位了。
我们怎样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未来呢?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自己消自己的业障,不要去造孽,不要随随便便去用别人,用别人越多,欠别人就越多。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去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就去求别人做,用自己的功德还。所以,得到别人的帮助,一定要好好地爱惜别人、感恩别人。如果别人帮你做了事情,你说一句“对不起,谢谢你”,你消耗的福报都会少很多。所以法师都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不愿意别人代替他们做,因为那样会损耗他们的功德。希望每个学佛人都要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当你还能亲自做的时候,你不去做,等你以后年纪大了,对不起,你就老得快。你越不劳动,自己越不付出,你自己的福德就损失得越快。
师父希望你们好好地用佛的智慧来改变自我,要真正懂得怎么样在人间化解烦恼、化解恶缘,在学佛的道路上正信正念。任何懒惰、懈怠和烦恼,都是因为我们远离了智慧。如果拥有佛的智慧,你就会破除一切迷惑颠倒,修成正果。希望大家好好地修,一定要一世修成。
—— 讲述于观音Tang 摘录日期 2021-02-21
[类似视频】
《佛的智慧 - 1》
师父跟大家讲一个故事,就是有一个挑粪的人叫尼提,佛陀当年是用什么样的智慧和耐心,来度这样一个机缘成熟的人出家。
在佛陀住世的那个年代,舍卫城中有一个贱民(指社会阶层地位低下的人)名叫尼提,过去姓什么代表着一个人的高尚和低下,因为尼提种姓卑贱,他一生就做着帮别人除粪的工作,就是挑大粪养活自己。
有一天,佛陀在祇洹精舍中看到除粪人尼提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于是就带着阿难进城,想去度化尼提。尼提这时候正好拿着盛满便溺的瓦罐,准备到城里去倒掉。过去处理粪便,都是先挖个坑,把粪便倒到泥土里,然后再把粪便埋掉。尼提远远地看见世尊朝自己走来,看见世尊安详的步履,庄严的仪表,眉宇间散发着金色的毫光,不由得自惭形秽,他觉得:“我这么脏,怎么能给佛陀看见呢?”于是立刻避道而行,悄悄地离开了。
当他快要走出城门的时候,却不料又与世尊相遇了。其实,佛陀是有意来度他的,佛陀知道他走到了哪里。这时候,端着盛满便溺瓦罐的尼提心想:“赶快回避吧!”但是心里一阵慌张,转了一个身,没想到这个瓦罐正好撞到墙壁上,立刻“砰”的一声破碎了,粪便溅了他一身。当时是在世尊面前,他又羞愧又恐慌。
这时候,佛陀走到他面前,慈悲地对他说:“你想不想出家修行?”“从未有过这么温柔的声音跟我尼提讲话啊!”他又感动又紧张地回答:“世尊,您是尊贵的刹帝利种姓出身,您的弟子也都是和您身份相称的贵族,我是一个卑贱的奴隶,怎么能和他们一样成为您的弟子呢?”
佛陀对尼提说:“佛法的殊胜就像清净的泉水,能够洗除一切污垢;而又好似熊熊的烈焰,无论巨大还是微小,细致或者粗劣之物,都能焚烧殆尽。佛法的慈悲与平等是广大无边的,无论是贫、富、贵、贱、男、女,只要发心想修心的人,都能从佛法中获得最究竟的利益。”佛陀的开示就像黎明的曙光,让尼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光明和希望,心中萌生出想要出家的愿心。佛陀就请阿难带着尼提到城外的大河边去沐浴清净,再将他带回祇洹精舍。
在精舍中,尼提听闻佛陀开示,心开意解,立刻得证初果。得证初果就是开悟了,于是尼提恳切地请求佛陀让他出家。佛陀对尼提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自著。”佛陀这么一讲,一刹那,尼提的头发自己掉落了,他换上一件袈裟之后,一下子法相庄严就出来了,像个和尚了。这个时候,佛陀就开示四圣谛,尼提比丘立刻证得四果阿罗汉,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一时灭尽,证得神通自在,他有神通了。
那个时代,一个人想出家要有非常高贵的身份,比如皇亲贵族等。舍卫国人民听到低贱的除粪人尼提竟然出家了,心里都怀着轻蔑的想法,他们也不了解佛陀为何要度一个奴隶出家修行,于是在街头巷尾纷纷议论。很多人说:“这样低贱的人,怎么配受我们的礼拜和供养呢?”“假使尼提进城托钵,我们家都会被他弄脏了。”这样的流言蜚语传播得特别快,没想到连国王都知道了这件事情。国王听到这件事情之后,心中一则轻蔑,一则疑惑,于是乘着宝车,带着奴仆们到祇洹精舍,请佛陀为其解惑为什么会这样。
国王一行人马到了精舍门前稍作休息。这时,尼提比丘正坐在山门外的巨石上缝补衣物,七百个天人周匝围绕在他边上。国王看到这个殊胜景象,心中赞叹不已:“这个比丘怎么这么厉害?怎么会有天人在他身边?”于是国王走到尼提比丘面前说道:“和尚,朕想要见佛陀,麻烦尊者为替通报(就是替我通报一下)。”国王还不知道这个比丘就是尼提。
尼提比丘立刻神通开始,全身没入巨石中,一下子就到了佛陀里边,出现在佛陀面前,然后向佛陀禀告:“佛陀,波斯匿王现在正在精舍门外,想来向佛陀请法。”佛对尼提比丘说:“你用你刚刚所现的神通出去,请国王入内。”尼提比丘立刻身体一缩,从巨石石缝中又钻出来了,就像水能够自由出入一切空隙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国王说:“已经帮国王通报过了,请大王入内。”
国王亲眼看见这个尊者想进去便进去,想出来便出来,不禁又惊奇又赞叹,先前的疑惑、恶念一扫而空,决定先不问除粪贱奴出家的事,想先问问佛陀,刚刚这位能变神通的尊者,为什么有这么自在无碍的大神通。
—— 讲述于观音Tang 摘录日期 2021-02-18
《借假修真 是名解脱》
菩萨让我们要控制住自己内心的那种感受,要认识到它是虚幻的,不是真正的“我”,只是一个假我。比方说,你刚才在发脾气,其实这个发脾气的人是一个假我,因为真我是有修养的,不会大发脾气;因为这个假我刚才身上有灵性,或者受到不好的气场影响,才发脾气。真正的“我”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是一个能解决问题的人。佛陀告诉我们,如果你这样想,你才能得到解脱。想想看,在两千五百年前,我们伟大的佛陀所说的佛法就能够解决我们现在还难以解决的问题,用佛菩萨的智慧来解脱我们身心所经受的痛苦和烦恼,这就是伟大。
我们人对生老病死都有忧愁和害怕,担心自己生病了怎么办?晚年没人照顾怎么办?死了怎么办?于是在忧愁、悲哀、痛苦和烦恼中度过自己短暂的一生。佛陀是怎么教导我们认识这些问题的呢?佛陀说,生老病死,以及你现在感觉到的很痛苦、很烦恼、很悲哀,如果你认为这些都是你自己真正地、真实地承受着,那么你就得不到解脱。其实,对于一个要想解脱的人来说,现在承受的所有痛苦都是暂时的,它会变化,因为它是无常的。
哪一个人没有痛苦?哪一个人没有烦恼?那么,别人为什么能度过难关?因为他看得到未来、看得到前途,他看得到将来一切都会转变,因为他没有认为自己承受着痛苦。那只是一个假“我”,不是真正的“我”,这就是解脱的方法。就像很多母亲现在吃苦,就是想着以后能享受,她们辛苦地把孩子从小养大,就是希望以后孩子能够孝顺自己、给自己养老送终。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妈妈自己多吃点苦,而没有刻意去想孩子大起来之后要孝顺她、对她好,这样的母亲在自己吃苦的时候,没觉得自己在吃苦,这就是一种心灵的转变,因为她知道这是一个假“我”。
佛陀告诉我们,人无我,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人就没有自我。你今天姓什么,明天变了一个名字,过去的这个你还有吗?今天我们有一个小朋友叫李某某,突然之间他告诉大家他改了名字,大家都叫他的新名字,那么过去的李某某不就是没了吗?这就是无我了。你过去叫一个名字,现在又叫一个名字,别人可能都不知道这两个名字是同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哦,就是原来的他!”人很可怜,连名字都是假的,这就是无常。
记住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是永恒不变的。生意现在好,以后会不好;不好了,还会再好。人现在痛苦,以后会不痛苦;不痛苦了,还会再痛苦。佛陀就是要让我们明白,没有永恒不变的“我”。师父问你们,你们小时候的性格跟现在长大后的性格一样吗?不一样。永恒吗?没有永恒。小时候待人接物很大方,怎么人越长大越小气?小时候非常小气,为了一个玩具跟家里人吵来吵去、闹来闹去,长大后为什么变得这么大方?因为没有永恒的“我”,你变化了。小时候长得比较难看,长大后越长越好看,所以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就是这个道理。
人也是这样,如果良心顺着正道走,命运越走越好;如果顺着邪道走,命运越走越坎坷。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全是自己的选择。佛陀就是让我们知道,没有永恒不变的“我”,也没有任何东西是我们可以永远拥有的。想想看,我们拥有了什么?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什么是你拥有的?一切都是别人的,汽车、房子,包括你的太太、你的先生,当你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她)就可能再娶、再嫁。当你作古若干年后,你的孩子、你的孙子可能早就把你忘了,葬在哪个坟山上都不知道。这是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告诉我们的事情,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我们可以永远拥有,全部都是无常的。
学佛人要无我地超脱于外境的变换,不管别人怎么变,你还是原来的你,因为你知道这个世界会变来变去。我们身边有朋友和学佛人就是经常变来变去,举个例子,大家明明约好第二天上午十一点一起去买东西,过一会儿,来电话改到十一点半,再过一会儿,又说临时有事情,跑不出来,要改到两点半。你好不容易等到两点半,他却再次告诉你:“对不起,今天正好忙得不得了,没空了,实在抱歉。改到明天吧?”这不就是无常吗?
讲好的事情,还不停地在变化。如果你非常相信他,而且你从未听闻过佛陀所讲的无常的道理,那么,你就会因为他的反复改变而觉得痛苦烦躁。很多人跟师父约时间谈事情,他一会儿改变,过一会儿又变化,师父觉得很正常,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无常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人间有什么事情是正常的?如果你跟师父一样,知道什么事情都是会变化的,你就会以平常心泰然处之,这样你就不会伤害自己。
所以,不管外界怎么变化,你如如不动,自心不变。对时空(时间和空间)要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认识是什么?人生就是这样无常地变化着。你们看,现在疫情期间数据天天都在变化,昨天有多少人确诊,今天有多少人确诊,这就是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结果。今天怎么样?明天又会怎么样?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如果你不做好这个思想准备,你可能就会被无常所欺骗、因无常而起烦恼。
—— 讲述于观音Tang 摘录日期 2021-02-15
《自性三宝行正法》
一个人心里想什么,其念头就会出现什么,这个在佛法界叫自心所念,必有所现。如果你心中想要帮助别人,你的念头就是助人为乐的善念。如果你内心嫉妒别人,你的念头就是嫉恨的恶念。
师父只要跟你们讲两三句话,就知道你们在想什么,因为你们的思维、你们的意念想什么,你们的嘴巴才会说什么。从一个人口中说出的话,你就会知道他在想什么。一个男孩跟一个女孩说:“来,我们一起去喝杯咖啡,好吗?”这个男孩的潜在念头就是想追求这个女孩。一个人跟你推销产品,想让你买,他无数次打电话找你,然后你就买了他的产品。如果在他刚开始盯上让你买产品的时候,你看得到他内心所想,那么,你就不会上当。
学佛人要用智慧去除障碍,那么,去除障碍有个时空问题,就是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今天这个障碍,在这个环境当中,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简单说就是在这个地方,你可能可以解决。如果今天这个时间不对,比方说,正好别人在发脾气,正好别人在倒霉的时候,你跟他说:“来,我们坐下来好好谈谈,今天把这个事情解决掉。”你说能解决吗?时空不对,障碍还是在。所以,真正要想去除障碍,万法唯心。要用你的心去消除障碍,你才能找寻到自己尽虚空遍法界的本性。每一个人都有尽虚空遍法界的本性,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胸怀宽阔的时候。
当一个人开心的时候,他是不是尽虚空?他什么都无所谓,哈哈一笑,别人叫他去帮助把这个东西拿过来,他二话不说,满口答应:“好,没问题,包在我身上。”他开心,他心里虚空。当他对你有意见的时候,对你有芥蒂、嫉妒你的时候,他的心能尽虚空、遍法界吗?
大家今天信仰佛法,信仰的到底是正法还是偏法?首先,你今天信佛,你要有圆满的正法。什么叫圆满的正法?佛法的道理让你听后心中生起正念,不偏不倚,就叫正法。例如菩萨说,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这句话对吗?这句话有偏吗?这句话会让你产生其他想法吗?都没有,那么这就是正法,因为佛法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我们有时候不开心,或夫妻吵架,或在外面跟别人吵架,常常会说一句话:“你这个人怎么不讲道理?”这个“理”,就是让别人听后会知道你是对的,或者你是错的,如果大家都认为这个“理”你是对的,那你就叫正理。师父问你一句话,夫妻争吵时打架了,你说可以打架吗?这是不是正理?打人总不好,你先动手更不好,这就叫正理、正法。
如果一个法用在某一个人身上很好,用在其他人身上就不合适,这就有问题了,用在这件事情上很好,用在另外一件事情上就用错了、不恰当了,那么,这就不是正法。正法就是众生平等法,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比方说,师父叫你们每个人都做善事,是不是平等心?如果看见你,师父叫你多做点善事,看见另外一个人,叫他可以少做一点,这样就不是正法。如果看见这个人有钱、布施多,就对他慈悲一点;而看见另一个人没钱、布施少,就对他不太和善,这样做也是不如理不如法的。
佛法是超越时空的法,不受任何限制,所以它是圆满的。我们选择修学佛法,要懂得真正的正法是什么,圆融之法就是正法的一种。所以佛法让我们最后要学会圆融,而不是去跟别人争、跟别人斗。整天跟别人争斗的人,所修的就不是正法。
春秋时代有句黔娄之妻名言:“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宁可正,我情愿做得正,我对得起别人,我少赚一点钱没关系,我少得到一点利益没有关系。但是不可邪,就是说不可以动小脑筋,走小路,动歪脑筋,而赚到钱去得更多的利益。现在很多人为了得到钱财、名利,就去动小脑筋、走邪路,这种人就是不正,早晚会出事。
圆满的正法是什么?圆满的正法就是正。一个人要正,那么怎么样正呢?佛陀在《灌顶三皈五戒带佩护身咒经》中讲过,凡是受了三皈依的人,天上会有三十六位善神来护持。你们现在跟着师父学佛,拜师的时候就是三皈依,皈依佛法僧。佛,你们天天在拜;法,你们天天在学;僧,你们已经在持斋、念经、守五戒,做善事。佛在心中,法在行中,僧在戒中,这就是自性三宝。实际上,你们等于一个没有出家的僧人,身没出家心已出家。法师吃素,你们吃素;法师念经,你们念经;法师天天在学佛,你们天天在学佛。当然,法师的境界比我们要高,法师肯舍己救众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所以,法师受到世人的尊重。
—— 讲述于观音Tang 摘录日期 2021-02-09
不生不灭 心定生道
世出世间,就是不生不灭。在这个世界上,人都会死,也会再生,生和死实际上就是世出世间,就是不生不灭,生了、死了,死了又生了,生了再死,是不是不生不灭?举个例子,你们家买了大米,等大米吃完了,大米买过吗?买过的,可是吃完了。吃完之后呢?再买,再买又吃完,吃完了再买,这是不是不生不灭?再说一点,夫妻吵架,吵过后和好,和好了再吵,吵了再和好,有生灭吗?谁能说夫妻俩这次吵完后,永远不会再吵?可能吗?这就是无生无灭。
不学佛的人、凡夫、人等以生灭心看世出世间一切万法。就是说,一件事情发生了,他就只看到事情的发生,而看不到这件事情会过去。很多人脑洞关闭,一件事情想不通,他觉得这个事情不会改变了,于是他失去希望,脑子就坏掉了。实际上,以生灭心来看世间一切万法,那你就是凡夫。凡夫的我知我见就是,自己看见的事情、听到的事情,就认为它存在;自己没有看到的事情,自己没有见到它的消亡,就觉得它是不存在。那么,你就离佛太远。
举个例子,现在你们这么多人坐在观音Tang听师父讲课,几十年后还会有几个人在这里?师父用这种眼光来看你们,错了吗?这是有生灭心。但是,你们下面有几个人感觉到将来自己会离开?没有。你们有的只是现在的感觉:“我生着,我活着,我很好。” 这就是没有生灭心。如果你们能一直活下去,能够长命百岁,甚至活到五百岁,那么师父恭喜你们。如果一个人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无常的,有了会没有,没有了会再有,实际上你就懂得什么叫生灭心。
你今天对一个人好,一天一天会过去;你瞋恨这个人,一天一天也会过去,你是见他一次少一次,那你还会去恨他吗?比方说,如果你很恨你老公,你用不着告诉他,也用不着给他脸色看,你自己在心里估算一下,你大概还能见他多少次?就说还能见他五百次,或者一千次、三千次。每天当他下班回到家的时候,你就勾掉一次,勾一次,少一次,坚持一段时间,你还会去恨他吗?不会了。你经常这样想想,你见他一次就少一次,拥有这种心态,你就会懂得珍惜。
心浮则飘,心净则定,心定生道。一个人控制不住自己的心,他的心就是浮的。你们去看,一个好色的男人,眼神行为动作都是飘浮的。一个很轻浮的人,从他的眼睛都看得出来。眼睛乱看女孩子,眼睛乱看男孩子,这种人就叫心浮,他这个心是飘的,意念是不稳定的。心净,如果你的心很干净,你这个人就定得下来,不会经常变来变去。一个心定得下来的人,就会激发出自己内在的佛性,也就是生出佛性、进入佛道。
师父跟你们说,人要随缘,不可攀缘。你今天有机会去做这件事情,你就随缘努力去做。如果你没有机会去做这件事情,而你一定要去做,那就是攀缘。菩提心以觉心为主,先求自觉,而后觉他。就是说,先要觉悟自己的心,自觉就是自己要觉悟,现在社会上说一个人很自觉,“自觉”两个字就是从佛法中来的。你先要自己觉悟,然后才能觉他。你这个人自己都不觉悟,好比你这个老师连自己都不懂佛法,你怎么能教导你的弟子学佛呢?佛心就是众生心,因为佛理解众生,因为众生就是未来佛。
要懂得人有两种心,一种是诚心,还有一种是非心。师父经常跟你们说,做人要诚心诚意对别人好,你对别人是诚心,还是非心,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只是你自己以为别人不知道而已。你没有用心帮别人做事情,就叫非心。你是好人,还是坏人,别人怎么会不知道呢?现在这么多弟子跟随师父学佛,谁在诚心诚意学佛,谁不诚心诚意学佛,菩萨会不知道吗?师父希望你们学佛修心要一心一意,要拥有诚心和佛心。诚心和非心这两种心是怎么来的?这两种心来自觉迷之间。觉悟的人用诚心修心,不觉悟的人、迷惑的人,用的是非心。
在现实生活中,迷惑的人是听骗不听劝、信假不信真。举个例子,坐在下面听课的很多阿姨,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你们年轻的时候一定很漂亮,在感情上一定遇到过问题。你们过去谈恋爱的时候,爸爸妈妈再三叫你们不要去嫁给那个他,因为爸爸妈妈是过来人,是有经验的。可是,那个男人真的是甜言蜜语:“我以后永远对你好,今生今世永远不分开。”不管爸爸妈妈怎么劝你,你们作为女儿的都是听骗不听劝:“我非要嫁给他。”有人告诉你:“这个化妆品很好。”也有人劝你说:“不行,这个化妆品不是真货。”可你偏要说:“我就买它。”执着、迷惑让你信假不信真。
—— 讲述于观音Tang 摘录日期 2021-02-06
《去慢存真》
第五种叫增上慢。过去学佛说贡高我慢,很多人不懂什么叫贡高我慢,实际上就是现在说的骄傲,过去就叫慢。增上慢,就是在学佛当中有了一点因果感应,得到了一些利益,马上就觉得自己证到了什么果位。“我能看见这个,我能看见那个,我能看见菩萨了。”于是很多人都以为自己证到了果位。师父告诉你们,如果你们不好好修心,什么果位都没有。所以不要自鸣得意,人生不要不可一世。还有一些人盲修瞎练,走火入魔,这些都会让他拥有增上慢。
第六种叫卑慢。卑慢的人自甘沉沦,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不行、都做不好,好事情到手上都被自己做砸了。那么,他已经这样了,为什么还会有“慢”呢?为什么还会骄傲?“我不行,这件事情我做不好,你换一样事情我就做得好了。”明白了吗?他自己做不好,还不肯听别人的,也不肯向别人学习。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无知,他不但不谦虚,还很自卑:“我做不好,我这个不行,我那个也不行。”别人说:“你学学,跟他学学吧?”“我不学。”不学习、不尊重别人的优点,不知谦卑,这是不是一种骄傲?你今天开个工厂,你生意做得不好,你要不要跟生意做得好的人学点本事?自己做不好,还不买账,也不去跟别人学,那你慢慢地就叫卑慢。
还有一种叫邪慢。自己没有拥有真实学问和道德品行,为了博取世间名利,达到一些自私的目的,通过各种手段虚假地获得名誉、地位,然后开始骄傲,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就是邪慢。
一个人的道德在于,要善于看到别人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要懂得尊重别人的优点,也要改变自己的不足之处。好好地、谦虚地学佛做人,这样你才能进步。所以佛友之间不要文人相轻,不要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要学习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短处,不要觉得自己有贡高我慢的资本。要慢慢地学会改变,慢慢地学会恭敬、赞叹,对别人要经常赞叹说:“你做得真好,功德无量!”你一赞叹别人,你的我慢心就没了。你不骄傲,别人都会喜欢你。你一骄傲,别人看见你就会躲得远远的。有几个人喜欢骄傲的人?
你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家里怎么好、怎么有钱,让别人觉得你很有钱,旁边的人脸红了,你这本身就是不够慈悲。慈悲的人不会让别人面子上过不去,慈悲的人不会让别人脸红,慈悲的人要懂得别人的感受。不知道、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经常把别人弄得难受,你这个人就不叫慈悲。就像一个女孩子,自己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在公共场所你就要照顾别人的感受,因为别人看你什么都比他好,那么别人就会脸红,觉得难为情。一个男孩子也是这样,你很好,你是一个大老板,有什么必要非得在别人面前显示出自己是个大老板呢?要懂得谦虚,要明白是打工的人养着你和你的企业。你要是这么想的话,你就会懂得谦虚。
一定要真正去除我慢心,不能让它滋养,不要天天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因为我慢心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骄傲的人、我慢心重的人,他的自尊心特别强,因为他的确是有一点成绩,所以他有很强的自尊心,觉得别人应该尊重他,而容不得别人对自己的轻视。那别人不认识你怎么办?很多有名的人总觉得别人都认识他,这就是自以为是,这就是“慢”。
师父去参加社会团体活动,师父觉得别人不认识自己是正常的,认识师父是偶然的,师父有这种谦卑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去度众生。所以不要过分地看重自己,否则,你会失去平等心。要懂得尊重别人,不要随意伤害别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需要相互尊重。你尊重别人五分,别人尊重你八分;你尊重别人八分,别人尊重你十分。如果你想让别人尊重你,你就要学会先用尊重的姿态对待别人。有时候一个不当心的藐视、轻视别人,别人也会很快地反馈在你身上。
另外,自尊心强的人,有时候往往内心很脆弱,因为在他的眼中,只要有谁超过他,他就会受不了,他天天要听别人的赞美之词,一旦受到打击,精神很快就会崩溃。所以师父叫你们不要骄傲,要好好学佛。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要学会尊重别人,那是学佛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 讲述于观音Tang 摘录日期 2021-02-03
《远离无常 悟性解脱》
各位佛友,师父今天继续给大家做《白话佛法》开示,希望大家能够增加智慧,能够拥有更多的悟性来解脱自己身心健康方面的烦恼。
当年佛陀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对比丘们曾经讲过,世界上外在的事物都是无常的,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没有长久的,任何的无常、不长久,都会让人感受到痛苦。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比方说,我们很喜欢一样物品,它不长久了,离开的时候会不会痛苦?就是一件很好的衣服,你没穿几次,因为身体发胖或者太瘦,你现在已经不能再穿了,当你必须把它扔掉或者送给别人的时候,你也会有痛苦,这就是无常。
佛陀告诉我们,无常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事物,只要你爱它、拥有它,只要你喜欢或者不舍得,等到无常到来的时候、痛苦的时候,你就会更加难受。佛陀曾经告诉比丘们说,其实这个无常不是真正的“我”,不是真正的自己。为什么佛陀这么说呢?佛陀说这个无常是不长久的,它不是你自己真正的感受,它不该停留在这个痛苦的“我”当中。因为苦是“我受”,是自我、是假我,是执着我相。佛陀就是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因为不是你的,你必须不能着相。不是你的东西,你去停留在“以为是我的”,那么你就会在痛苦中停留,要离开这个痛苦,就要去除我相。
比方说,你贷款买了一个房子,你觉得这个房子是你自己的,非常高兴,又擦又洗:“这是我的房子。”等到你还不出贷款,银行把它收掉了,你痛苦吗?如果你想清楚了,这个房子本来就不是你的,你就不会痛苦。因为这个房子是无常的,不属于你,你用这种无常观来想问题的话,就叫正信、正念、正能量,人就不会生活在一种无常的痛苦中。
佛陀经常让我们要拥有智慧。我们人有时候有一种无形的内心感受:“我很喜欢这件事情”,“我很爱我的妈妈,爱我的朋友,爱我的同学”,甚至“我很爱吃这个菜”。菩萨认为,这些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感受而已,都是无常的。你今天觉得这件事情非常好:“我感觉很开心,这个是我的。”实际上,过一会儿它就不是你的,而只是你的一种感受。
举个简单例子,我们佛友非常累、很口渴的时候,买了一杯奶茶,或者冰冻饮料放在那里。你花钱买来的,总归是你的吧?是的,但是它是无常的。你刚刚走到边上去,另外一个人就走过来,拿起来就喝完了。等你回来后,他对你说:“对不起,这是你的?我喝了。”就连这杯奶茶都是无常的,更何况你当时心里的那个难受、不开心,觉得他怎么是这种素质等,那些都只是你心里的感觉,也是无常的。
要懂得,内心的任何痛苦也就是感觉罢了,你感觉痛苦了,你就会痛苦。同样一件事情,如果一位同事今天把你这杯奶茶喝了,你也许不会觉得那么难过:“喝了就喝了,他需要喝,我再去买一杯不就得了吗?我做功德了。”“都是学佛人,他喝了更好。他功德做得大,他刚才忙累了。”如果你有这种心念的话,你内心当中那种痛苦的感觉不就没了吗?
很多时候,人都是活在自己内心的一种感觉中,痛苦、幸福、希望都是一种感觉。佛陀告诉我们,这个痛苦的“我”其实不是真正的“我”。就是说,你今天痛苦的“我”不是你这个“我”,不是真正的“我”,只是一种感觉,只是你的思维停留在一种内心痛苦的感觉中。你想通了,这种感觉就没了;你没想通,这种感觉就一直在你的心中。所以,不应该把自己的思维停留在自己内心痛苦的“我”当中。师父问你们一句话,你们痛苦的时候,是不是“我”很痛苦?幸福的时候,是不是“我”很幸福?都是一个“我”字。那么,寻找那种幸福的感觉,你要把自己的心停留在幸福的“我”当中,而不是把自己的心停留在痛苦的“我”当中。幸福和痛苦是完全可以相互转换的,这就是佛陀讲的哲学观。
在这个世界当中,我们不要执着于任何外在事物的变化。变化了,会怎么样呢?外在事物的转变,让你痛苦,是你的一种感觉,让你兴奋、让你幸福,那也是你的一种感觉,这些很快都会过去。希望你们要懂得,不但不要执着于外在事物的变化,也不要执着于你内在的感受。你内心感受到的幸福和痛苦也是假的,很快就没了。早上很痛苦,下午就不痛苦了;下午开心一点,晚上又痛苦了;早上很幸福,下午痛苦,到了晚上,你又不痛苦了。无常就是人生的真谛。
—— 讲述于观音Tang 摘录日期 2021-01-31
《转识成智》
师父接着跟你们讲,怎么样来转识成智。当一个人的意识产生了不好的意念,赶快要把它转变成智慧。比方说,你因为听到别人讲你不好,你很不开心,当你看到他的时候,你就对他不好,表情冷漠给他冷脸看,那你这个意识就是非常不好。菩萨说了,要把这些不好的意识转为智慧,那么怎么转变呢?你脑子里要想 “今天他讲我不好”,首先问自己:“我明天还想不想让他讲我?不想了。”好了,既然他今天讲你了,也许是他对你有误解,或者是你自己的确不好,没有关系,你要转识成智,要把自己的意识转变成智慧。
你可以用智慧这样想:“虽然他今天讲我不好,我还是要对他好,他明天就不会讲我了。如果我今天因为他讲我不好,我就不理他,我就给他脸色看,那么,明天他就不仅仅是讲我不好,也许还要骂我,或者打我。”然后,你碰到他很客气地笑笑,好像不知道他讲过你一样,他明天可能还讲一讲,几天后觉得没意思,然后他就不讲你了。他不讲你,你是不是用智慧解决了问题?如果你今天给他冷脸看,你好像是报复他了,但是他明天、后天还会给你更多的报复,会讲你更多不好,你到底想让别人继续讲你不好,还是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想明白了,你就是拥有了智慧,这就是转识成智。
师父举个例子,你们一听就会明白。家里有个亲人对你不好,你必须像没发现一样,你要想到:“他今天可能不开心,或者身体不舒服,他这样发脾气不是针对我的。”就算他是针对你的,你用这个意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当没事发生一样,也许他第二天就对你很好了,这样你们的关系就没有受到任何伤害,你不就是拥有智慧吗?很多女人就是喜欢把夫妻矛盾挑开:“我又不欠你的,你今天干嘛这样对我?我欠你多,还你少了?我对你这么好,我在家里忙了一天,你回到家,给我看这个脸干嘛?”你冲老公这么一叫,你不是挑起矛盾吗?你不是挑起了自己的烦恼心?你的智慧到哪里去了?
要明白,智慧是会再生的,就是说智慧是会延续的。如果你今天没有用智慧去化解烦恼,智慧就没了,烦恼依旧在;如果你今天用智慧去化解矛盾,你明天还会接着生出智慧来。如果你今天没有把自己不好的意识转变成智慧,你很快地就拥有烦恼。当你拥有烦恼之后,你的苦恼、你的瞋恨、你的难过,一切都会接踵而来。这就是菩萨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转识成智。
菩萨叫我们把色、受、想、行、识五蕴都要转化为力量,转化为能量。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拥有正能量,不开心的时候要想方设法让自己开心一点,你们几个人做得到?能够做到的人就是懂得转识成智。当你开心的时候,要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太开心,你们又有几个人做得到?大多数人都是开心的时候像疯子,不开心的时候像傻子。菩萨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不能随着外面环境的变化而转变。外境在转,而你的心不转,就叫如如不动。别人在生气,你也生气,你的好气场就随着别人不好的气场在转变,那么,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吗?
学佛人都在转变自己的气质,修得好的人会越来越稳重、越来越庄严,女人像女人,男人像男人,整个人的精气神就跟没修心的人不一样。一个有智慧的人,能静得下来;一个有智慧的人,能够时刻在心里拥有一把金钥匙。这把金钥匙就是让你在左心室痛苦的时候,打开你的右心室,来分散左心室的烦恼和痛苦。当你在右心室感到胸闷、难受的时候,用这把金钥匙打开你的左心室,来分担右心室给你带来的难过,这就是智慧的转换。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控制好自己内心深处的六个贼,即眼耳鼻舌身意,要把六贼从心中掏空。所以法师根本不能去听别人说是非,也根本不能去说别人好与不好。一个好的修心人也是不乱说、不乱听,开口就说“阿弥陀佛”。像我们心灵法门的佛友,开口就说“感恩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保佑你”,这样的话,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吗?所以,当你能够控制好自己的五蕴,你就会慢慢地理解色受想行识都是虚无的,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感受,不是真实的想象,也不是真实的行为和意识,因为一切都会成为过去,过去了,就没有了。
我们小时候做过很多真实的行为,现在到哪里去了?我们一辈子活到今天,脑子里想过多少事情?动过多少脑筋?这些意识曾经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当中,现在在哪里?没有了。这就是告诉你们如镜见形,如一面镜子一样,你这个人照着镜子,你这个形状就在,等你离开这面镜子,你这个人的形状就没有了,这面镜子却还是这面镜子。那么,照见五蕴皆空,如果没有五蕴,你的心当然是空的。当你心中还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杂念,你能照见五蕴皆空吗?
—— 讲述于观音Tang 摘录日期 2021-01-28
《守住识蕴,五蕴皆空》
佛陀说众生皆具佛性,这个佛性在第几意识当中呢?在第九意识当中,第九意识就是阿摩罗识。实际上,阿摩罗识就是你良心本性佛性的所在地。一个人再坏,他也有良心,只要进入第九意识,他就做不出坏事。
在两千五百年前,伟大的佛陀就用佛法把一个人的大脑意识分析得这么清楚,那个时候,科学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根本还没法知道人体大脑的结构,心理学家也还不知道意识的存在。可是,佛陀已经知道了人的思维是怎么形成的,并且告诉世人意识共有九识。眼、耳、鼻、舌、身,这是五个识,第六意识就是第六直觉意识存在,接下来就是末那识第七意识,阿赖耶识第八意识,第九意识阿摩罗识就是人的本性。
意识是多层次的,师父先简单地跟你们讲了人大脑的九识。佛法经常讲,学佛人要关住自己的门,不要让任何人间的意识流入到你的内心。这个“门”不是人间房屋的门,而是说,眼睛不要去看不该看的东西,耳朵不要去听不该听的东西,鼻子不要去闻不该闻的东西。比方说,一个好人去看了黄色的、色情的网站,大脑马上在第六意识、第七意识就开始转变,然后一个淫念生出来,进入到第八意识,时间久了这个人就是一个淫荡之人。
如果你今天鼻子去闻了烧烤:“哎哟,这个烧烤特别香。”那么,你的第七意识分别后,接下来进入你的第八意识,你以后看见烧烤就想吃。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身体就喜欢舒服,慢慢地时间长了,这个意识就进入你的深层意识第八意识,你整天就想舒服,人就会变得越来越懒惰。所以佛法叫你们关住自己的心灵之门,眼睛不要乱看,嘴巴不要乱说,耳朵不要乱听,鼻子不要乱闻,身体不要乱动,意念不要乱想,这就是关住你们的门窗,然后你内心世界的蕴想才会干净。
举个例子,外面都是灰尘,你们坐在房间里,门窗都关着,外面的灰尘进得来吗?进不来。但是,你只要把门窗一打开,正好有沙尘暴,灰尘就会全部进入你的房间,那么,你这个房间还能保持干净吗?为什么法师要到山上去修心?因为山上人迹罕至,可以不食人间烟火,他们就听不到人间的是非。很多学佛人一辈子都修不好,就是因为他们太喜欢探听别人的消息,听到别人说点什么,马上刨根问底,什么都要问,什么都想知道,这种人修得好吗?
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两个人,一个人是不喜欢打听也从不打听别人的事情,偶尔听到点议论,也像没有听到一样,这个人就叫修心。另外一个人什么都要打听,这人就修不好心,他的心就不会明,他就见不到自己的本性。因为一个人只要打听消息,他意识中的这个蕴就开始运作了。《心经》叫我们“五蕴皆空”,也就是说不要有思维,不要被外面世界的污泥浊水、红尘遮住,你才能看清自己的心,你才能明白自己的心到底是否干净。所以,有时候很多事情是不知道比知道要好很多,知道得太多,这种人就是五蕴不空。什么都想知道,你的心会安静吗?
人的心就像一个房间,如果什么东西都往你的房间里堆,杂物也堆,垃圾也堆,堆到最后,这个房间就会堆满各种各样的杂物,你走进房间,就会闻到像仓库一样发霉的味道。你们每个人家里都有厨房,你们进到厨房间,是不是会闻到厨房里做饭做菜的特殊味道?什么东西堆得多了,这个房间就会产生什么味道。如果我们把不好的情绪、烦恼、瞋恨和欲望都堆进我们的心里,我们的心就会散发出消极的、难闻的味道,那就是负能量的来源。
人要向内看,不要向外看,要时常观看自己的心动了没有,要保持自心不动。如果你整天看外面的世界,你就会被红尘所染,你就会经常如影见形,看见一个事物马上就觉得它是真实存在的,听见别人说风就是雨。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人在网上谎言满天飞,因为他的心乱了,他什么都相信。
不管红尘中有何风吹草动,如果马上就能稳住自己,这就叫如如不动。学佛人心里必须明白,一个人只有在安静的时候,你才能听到、才能听清楚外面的杂音是什么,你才能看到自己的心灵深处,知道自己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你们现在虽然坐在观音Tang听师父讲课,但是,如果你们的心不能安静下来,你们就永远不知道自己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因为你们听不到自己内心的佛声。
一个有智慧的人,不是注重外表,而是要看到自己的内心深处,要学菩萨用智慧去看人间的一切事物。智慧从哪里来?从安静中来,静能生慧。一个能安静的人,他一定会有智慧。碰到事情就跳、碰到事情就闹的人,早就远离了智慧。人的智慧是从自己的内心中来的,如果用智慧去看问题、解决问题,你就会吸收到知识和能量,你就会守住自己的根,那个根就是第九意识阿摩罗识。如此这般,你就会让自己的智慧萌芽,本性般若慢慢地长大。
—— 讲述于观音Tang 摘录日期 2021-01-25
《意识主导行为》
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意识,意识也是有行为的。比方说,你想做一件什么事情,你的行为就会出来。你在脑子里想做一件什么事情,你脑子里想去做了,就叫意识行为。虽然你的手没有动,脚没有动,嘴巴没有动,身体没有任何的行为,但是你的意识当中你已经在动了。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有的人在心里骂人,有的人在心里嫉妒别人,有的人在心里恨别人,有的人在心里爱别人,这些都属于心理行为。
心理行为的这个“行”,主要是在你的大脑里,这个行为产生在你的大脑里,叫行蕴。有了这个行为,就会产生不为别人关注的蕴想,蕴想就是闷在心里面想问题,现在话叫闷想。蕴想也是意识的一种,因为你的意念意识到这个问题,那么你就会想。你意识到别人看不起你,然后你就会去想,想了之后会恨别人,自己还要去作解释,要把这个事情跟别人去沟通一下,那么意识行为就出来了。
意识分很多层次,有的意识是潜意识,有的是深层意识。别人眼睛冲你很凶狠地看了一眼,你就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想着“他为什么对我这样”,这叫潜意识。深层意识就是,你已经感受到这件事情在你心中产生了跌宕起伏的波。这是什么波?力波,就是我们力量的波涛。所以深层意识要从佛学中的九识开始讲,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阿摩罗识。
你们很多人只听说过六识、八识,还不知道人有第九意识。师父告诉你们,眼睛看见的叫眼识,耳朵听见会产生耳朵的意识,鼻子闻到之后也会产生意识:“这咖啡好香啊!”舌头尝到味道,舌会有意识,身体也会有意识。第六意识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第六灵感,例如:你看他一眼就知道他对你好不好,他是否喜欢你;这个事情,你意识当中觉得能不能做,你跟他一沟通,你就觉得这件事情能不能成功。
第七意识就是末那识。末那识的意识是什么呢?就是分别意识,因为你的第六意识,今天别人多看了你一眼,这个眼神是带着善意的,那么你的末那识就开始分别:“这是个好人,他对我有好感。”如果别人对你很凶恶地看了一眼,那么你的末那识接受之后,你的意识中就会感觉到,他对你有恶意,他对你不怀好意,这个末那识的分别意识就出来了。
第七意识无定体,就是没有固定的,因为没有到第八深层意识的时候,你的第七意识只是一种感觉。比方说别人看你一眼,你觉得对方的眼神不是太友善,这个时候,无定体就是没有定下来的一个意识。刚开始你可能觉得这个人对你不友好,突然之间你跟他聊了几句,他又对你很有兴趣,对你友好了,你这个意识就会转变:“他没有对我不好,他刚才看我的时候,可能是他自己心里不开心。”你的这个意识转变了,第七意识末那识就开始转变。
如果这个人每天都对你很凶,或者每天都对你很好,那么你开始接受他的这种不好或者好的意识,第七意识就会进入到你的第八意识,也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不管好的坏的都会进去,进去了之后,接下来你就会产生一个固定的概念和想法:“这个人是坏人,他每天对我这么凶。这个人是一个好人,他每天对我这么好。”然后就算你离开了他,这些想法在你的阿赖耶识当中也是跑不掉的,因为这个意识已经固定在你的第八意识当中:“我很喜欢他,这个人是好人。我很恨他,这个人是坏人。”
就像我们看人一样,猛然间看见一个人,第六意识是:“这个人看上去挺好的,是好人。”然后,边上一个人跟你说:“这个人脑子有问题。”接着你的第七意识开始分别:“他脑子有问题吗?”你跟他接触之后,觉得他的脑子真有问题。好了,进入到第八意识,你就觉得这个人的脑子确实有问题。等到你下次再看见他的时候,你就不会尊重他,不管他说什么话,你只是冲着他笑一笑,因为你知道他的脑子坏掉了,这就是阿赖耶识起的作用。
无论是善缘还是恶缘,当你进入了第八意识,你就开始染着或变得干净,染和净就开始了。我们暂且在第八意识当中,把不好的意识称为染着,染着就是你心中产生了不好的想法,净就是干净。你们每周三来观音Tang上课,看见一个自己很喜欢的人,就会开心地跟他打招呼:“你好啊!”有些人还帮对方留一份盒饭、留一个座位,这就是你的第八意识在起作用。因为你的第八意识把他储存在你的“电脑”里,他是属于好人,你喜欢他,所以,你见到他你就给他留饭菜,有的人早到了,还给对方留个座位。第七意识末那识,是在第八意识形成之前的一个辨别意识、分别意识,当第七意识分别之后,这些种子不管善恶,都会进入第八意识阿赖耶识。
—— 讲述于观音Tang 摘录日期 2021-01-22